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 贡献中国智慧

www.jyb.cn 2016年08月22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创新,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是党和人民赋予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肩负的历史责任,是21世纪乃至今后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

  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全面了解、深刻认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和文化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与系统总结。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到确立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巨变,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繁荣兴盛的发展之路,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文明发展高峰,创造出无数享誉世界的文明成果,凝练成具有广泛世界意义的中华文明传统与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当代中国、当今世界的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深入研究、系统总结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成长机制,深刻领会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伟力与生命活力,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不断增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为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也体现为历代先贤身体力行的具体历史实践。这些厚重多元的思想文化与实践经验对于培育当代青少年健康人格,提升全民人文素养水平,推动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进步、中华文明的持续兴盛有着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弘扬传统文化要注重知识普及与价值观传递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国内普及与国际传播相结合。要注重精准普及、精准传播,要对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进行准确的提炼、萃取,将书本知识刻印在我们的记忆和心灵深处;要注重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输送到我们的血液里、根植到基因中,深入到内心里,落实到行动中,不断强化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体会与体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言行统一,激活深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中华民族精神基因,使我们从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吸取智慧,增强中华文明内在的生机与活力,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创新,就是要不断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极其鲜活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伦理道德观念和精神价值追求,如何立足当代中国的民情国情,立足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格局,如何创新发展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与社会治理经验,为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供思想资源与智力支撑,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与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推动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我们要深入领会、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要发自内心的尊崇、尊重、尊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传统文化走向时代化、大众化和国际化。

  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创新,要坚持师古而不泥古的原则。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既要回首历史、积极传承,又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伦理观念、道德思想如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等,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拥有很强的民众感召力和公信力,在汇聚人心、凝聚共识、积聚力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这些思想观念的成长土壤毕竟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思想潮流日新月异,文化成长的深层土壤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应当代中国改革创新的新形势新要求,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赋予古代思想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新的价值标准、新的道德准则,使之在当代社会中持续保持强大的文化感召力与道德感染力;一方面要在传承古代思想观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于包括理想观、人性论、价值观、常变观、形神观、名实观、知行观在内的,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思想体系进行原创性的理论革新与理论创新,着力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底蕴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中华文明走向新的历史性的辉煌,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激发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勇气和动力。

  立足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根本目的在于为中国和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拥有辽阔的地理版图、丰富的山河地貌,这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空间优势;中华民族始终拥有众多的人口、多元的民族、大一统的社会格局,这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社会优势;中华民族始终拥有无数治国理政的志士先贤,经历了历朝历代的兴废治乱,这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政统优势;中华民族先后遭遇过若干次重大历史挫折和历史转折,最终总能战胜逆境,重振气象,这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所拥有的巨大的生命力量和能量优势。应当说,中国文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始终扎根在中国大地上,吸收着中华大地上的土壤养分,为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奠定了生命的基石、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它始终立足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兼容并蓄,始终推动文化创新,不断总结中国经验,努力凝练中国智慧,积极提出中国方案,坚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中国道路。

  中华文明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乃至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对整个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文明进步也产生着深远影响。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发展既有自己的特色经验,彼此之间又有着普遍规律。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和治国理政智慧,有能力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好思路和好办法,也有能力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地区的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这就要求广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和精神标识,系统总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就、理论智慧和治理经验,着力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地区的经济社会繁荣,为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贡献中国智慧。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伟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正在全面迈向现代化,焕发着新的蓬勃生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以及促进中国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创造、大创新的时代理想和光荣使命,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老老实实做好人,认认真真做好事,安安静静做真学问、大学问,努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者、研究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作者:康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届青年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