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旗帜鲜明从容自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www.jyb.cn 2016年12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与其父母辈群体相比,视野更加开阔,心态更加成熟,对国家的未来更有信心,对中国共产党更有期待。这样的深刻变化并不是突然的跃升,而是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结果。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成为维护高校政治稳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而且成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我们既要从容自信地看待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要实事求是地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更要旗帜鲜明地长期坚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以下四方面探索:

  一是坚持价值引领与培育学术精神相统一。要把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有机地融入到知识探究、能力提升和人格养成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鼓励学术追求,拓展教育增值。我们有不输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生源质量,也应当达到不输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培养质量。

  二是加强第一课堂和巩固第二课堂相统一。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效果上看待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并努力提升各类思政课的质量。我们坚持十余年由党委书记在开学当天为全体大一新生上第一堂课,张杰校长和我还都自告奋勇去上“两课”。从中既切身体会到上好“两课”之不易,也增强了支持“两课”建设的责任感。同时,努力发挥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特殊时刻以及各类讲座、报告、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和学生党团组织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特别是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意识。

  三是夯实线下教育和加强网络思政相统一。云山同志在上海交大调研时强调,“以前讲,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现在得讲,引领了互联网,才能引领青年!”近年来,学校在承建中国大学生在线、提出E-Class网络班级理念、建设网络德育工作室、发挥学生骨干在网络议题设置和提升传播效果的生力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些优质的线下教育内容通过网上传播,经常突破10万+浏览量。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与推进全员育人相统一。多年来,学校逐步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其中,专职辅导员核心作用显著,许多人已相继成为学校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骨干。由大量优秀研究生担任的兼职辅导员,不仅发挥了朋辈引领的榜样作用,而且对他们自身成长也是一种实践培养。我们努力营造全员育人的整体氛围,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班主任、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以及管理和保障部门服务育人的作用,努力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广大校友以及各界人士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性。

  结合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我谈三点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的新进程中,高校党委书记似不必借用校务委员会主任之类的头衔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出于策略上的考虑,我们较少对外阐释中国高校所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随着国际同行对我们了解的增多,这种刻意模糊已经不必要了。我在回答国际同行对此问题的询问时,通常会说书记和校长在学校工作中承担着共同但各有侧重的责任。书记是党委常委会的主持人,而常委会由包括校长在内的党员校领导组成,负责对学校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负责组织实施学校日常工作。这或许不是一个很准确的解释,但总比讳莫如深好些。

  第二,要切实做好党内外知识分子包括越来越多的海归和外籍教师的思想引导工作。我们需要意识到,许多海归教师都有比较美好的海外求学或工作经历,他们对西方社会中的负能量和阴暗面感受并不直接,比较习惯于按照西方大学的治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来处理在国内高校中遇到的情况。或多或少会有些不适应,我们要善于发挥他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长处和优势,同时又要引导他们了解国情,逐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尊重。

  第三,要旗帜鲜明地坚守意识形态阵地。高校党的干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都不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当旁观者。我们要更加旗帜鲜明地阐释我们的立场、观点和制度安排,在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正面引导的同时,要避免“运动式”“示众式”地处理一些并非心存敌意的教师在思想上甚至言论上的偏差,避免将政治倾向上的“中间派”变成政治冷漠群体。我们要高扬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争取尽可能多的同路人。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