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www.jyb.cn 2016年12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985工程”实施18年来,中国大学的办学水平、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很快。国务院出台的“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案,对大学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北京大学将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路,守正创新、引领未来,根据办学规律推进综合改革,努力把每个机构、每个人的创造潜力都激发出来,使北大真正成为“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和“产生影响国家和人类进步的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的学术殿堂。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影响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深入分析了学校、院系、教师三方利益诉求,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把院系和教师发展与学校核心使命更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学校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将资源配置与院系教学状况挂钩,促进了院系和教师更加关注教学、更加关注学生。针对学校治理体系不完善、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等问题,学校加强学部职能,淡化行政级别,优化管理流程,初步形成了条块结合、更加合理的管理模式,使管理重心下移落到实处。

  二是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人事制度和评价体系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在前期新聘人员预聘制基础上,学校2016年将新老人事体系融合,实施“博雅学者计划”,提升学校的人才竞争力。与此同时,推进教师分类管理,优化评价体系,努力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路径,做到“近者悦,远者来”。学校还制定了教师手册,明确教师职责、职业操守、行为规范和底线。

  三是明确核心使命。学校的核心使命是“培养引领未来的人”“产生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并以此推动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学校也肩负“服务社会,弘扬文化”的社会责任。核心使命是根本,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我们要求院系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明确定位,调整学科布局,提升学术竞争力。学校鼓励支持院系加强与地方和企业合作。目前,学校在北京、广东、江苏、内蒙古等地建立了联合研究和成果转化机构,聚集了社会资源,提升了学校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是推进教授治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大学是高度依赖师生创造性的学术机构,应当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由学者主导学术管理,对“激活思想,涵育学术”至关重要。除了发挥各级学术委员会的职能,我们在生物医学、环境、前沿交叉和国别与区域研究等重要领域,组建了以学者为主的学科建设委员会;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调查中心、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等完全由学者主导的学术机构和交流平台,聚集了大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在新一轮的“双一流”规划中,学校列出专项,支持和促进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在校园规划中,我们努力贯彻“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加大力度,规划和建设师生交流的场所和活动空间,并决定2018年之前,在校园主要区域内禁止机动车,把校园还给师生,为师生提供更加宁静、更有品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下面,汇报两点看法和建议。

  第一,我们常常会引用各类数据来说明学校的发展状况,大学排名更是把学校状况变成一个数字。久而久之,人们只记得数据,不记得大学的真正使命了。我建议,我们的大学,特别是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要摈弃这种“数据思维”,也希望政府部门不要再创造和发明更多数据指标了。实际上,当我们心系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关注教育和学术本身时,好的数据会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科学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却差强人意,要引起高度警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关乎民族精神,关乎国家生存发展。在世界形势急剧变化的今天,更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深入研究中国,研究世界。迄今为止,世界优秀大学无一不是基于西方文化。我们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立足中国”,解决“中国问题”,还意味着建设植根中华文明的一流大学,这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事实上,中华文明一直是在汲取和融合其他文明营养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今天,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形成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在此基础上,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北京大学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