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以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反贫困”机制

www.jyb.cn 2017年01月1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议题,强调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旨在开创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全新局面。意识形态建设既是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一定会显现出伐骨洗髓、正本清源的“精神净化”效果。

  高校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近年来,伴随社会转型及其不良思潮的影响,在主流意识形态稳固的同时,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确实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环节,局部表现出“意识形态贫困”的特征。

  什么是意识形态贫困?意识形态领域应有的目标、效果、价值及方法在实践中不明显、不突出、不到位就是意识形态贫困,主流意识形态弱化、淡化甚至是被“恶化”“毒化”就是意识形态贫困,一些颇具成效的意识形态经验与做法被丢弃就是意识形态的返贫。由于社会环境变迁、价值结构调整、外来思想冲击等原因,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取向受到种种挑战,社会上沉渣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相关工作,高校人才培养中理想信念教育弱化、教学科研中不严守学术道德、服务管理中不恪守纪律规矩的情况有所发生,少数师生员工不同程度地受到非主流或反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在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完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时刻也不能放松对高校意识形态贫困问题的警惕。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负面现象,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旗帜鲜明地明辨是非、表明立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贫困”现象就将不可避免。高校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从理论研究、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等方面建立起系统的意识形态反贫困机制,筑牢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防线”。

  1.以理论研究先行推动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反理论贫困机制。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任何理论必须结合实践才能具有解释与改造力量。导致高校意识形态贫困的原因之一便是理论的贫困,即现有意识形态理论对现实的解释不充分、不深入、不全面,而且缺乏对实际问题的长期追踪与持续批判,从而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全面从严治党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最迫切要求,就是要严格遵循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与看齐意识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将全面从严治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上的硬性规定,综合提炼成为有理有据的意识形态资源,着重从高校实际出发,结合人才培养规律,建构党在高校“高而不冷”“大而不泛”“上而不空”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具体来说,以理论研究先行推动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反贫困机制,要解决两方面的理论难题:一是理论研究要审慎论证高校意识形态贫困的根源。意识形态局部贫困的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的一种反映,而非我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所致,任何将其归咎为党的领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当前党的意识形态充分反映出了社会的物质与意识需求,但由于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更复杂的环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受到相应冲击。但是,高校师生因何受到影响、影响程度如何、渠道如何,应该受到理论关注。二是理论研究要精准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调整的渠道。高校在文化上本来就是个百家争鸣、兼容并蓄的场所,意识形态反贫困的破局之为,必定无法回避意识形态多元并存之实。理论研究先行就是要秉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来找寻破局之法,重点在理论上攻克意识形态中的“终结”“普世”“价值无涉”等“神话”,从而开拓高校党建与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新格局。

  2.以政治生活先为推动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反主体贫困机制。主体就是与意识形态形成互动联系的人。若是作为主体的人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赖和认同,便会导致“精神缺钙”,势必造成整个意识形态建设各环节的贫困。当前极少数一些高校党员干部、学者对组织虚以委蛇、弄虚作假、责任缺失,对党的纪律不屑一顾、变相应对、阴阳怪调,这就是意识形态主体贫困的最直接表现。而提出“政治生活先为”,就是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促使高校各级党委行政部门及党员干部、教师积极认清“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树立“四个自信”,为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反主体贫困机制建立提供现实方案。具体而言,有三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高校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最大意识形态责任工程来抓。严格遵照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做好组织领导、制度安排、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顶层设计工作,凝聚全校意识形态动员与建设力量,使人格化了的高校主体彻底摒弃意识形态贫困滋生土壤。二是高校要将党内政治生活“主体扶贫”的重点放在校内各级领导干部和知名专家身上。领导干部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参与者和组织者,知名专家是知识传授过程中话语权的拥有者,双重角色决定着二者要担当起意识形态反贫困的中坚枢纽责任,必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起好高校意识形态反主体贫困的带头作用。三是高校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创新精神与参与意识。学生是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最大参与主体,也是高校中思想最为活跃、理念最为开放的群体。强调学生党员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与功能,就是要将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批评意识充分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反主体贫困机制中,为巩固高校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与战斗性提供源头活水。

  3.以党内监督先声推动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反方法贫困机制。意识形态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离不开有效监督。可以讲,高校意识形态存在贫困化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理念滞后、资源有限、价值多元、利益冲突等因素,方法贫困也是直接导致高校意识形态整体贫困的重要原因。而方法贫困的产生,主要是源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四个基本范式的共同缺陷,即党建团建工作、学工研工工作、思想宣传工作及政治理论教学工作都缺乏系统性的意识形态监督标准,也未能把意识形态监督视为组织行为而纳入到高校整体党内监督系统当中。提出“党内监督先声”,就是要先声夺人地阐明任何意识形态的方法及方法运用都是处在监督之下的,任何无意甚至蓄意导致意识形态贫困的方法,都将受到高校监督系统的遏制与清除。基于此,高校意识形态反方法贫困机制的建立才会具有监督保障。具体而言,有两方面需要强调:一是要依托监督来推动高校意识形态程序性方法的调整与变革。高校意识形态方法贫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方法的程序漠视所致,即为了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建设绩效,主观地破坏已被制度确立下来的程序性方法,试图以结果来掩盖这种破坏所带来的种种风险。在全面从严治党旗帜下,就是要给意识形态建设方法“立规矩”与“定框架”,毕竟有效监督才是高校各项意识形态权力运行迈向程序正义的唯一保障。二是要凭借监督来实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方法的发展和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方法贫困还可能是因为话语方法缺陷所致。正是如此,才造成了诸多“胡言乱语”“自说自话”“自吹自擂”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求在监督层面管好意识形态的话语“喉舌”,使得话语方法的运用真正达到言会表意、话可生义、语能增益,为高校意识形态反方法贫困积累话语力量。

  【作者: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南大学党委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