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把握时代脉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www.jyb.cn 2017年02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方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国情特征和校情特征,高校应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在思想观念、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上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要求,瞄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把握核心和关键问题,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探求发展之路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简言之,就是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声誉。一种简单的评价方式是看数量指标,如论文、人数、经费、引用数据等,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分析各种国际大学排名,可得到两个基本事实判断:一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和水平是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度相关的;二是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201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4.26%,经费总数是2010年的近2倍,为整体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了重要保障。经过“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我国高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良好基础。同时,经历一段时期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进入了换挡期和结构调整期,从依靠投资、人口等要素驱动逐步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各种创新要素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我国,高校特别是一批高水平大学是创新资源的主要聚集地,不仅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同时集中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基地,有近半数的两院院士工作在高校,60%左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0%左右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高校建设,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大学通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创造更高水平的成果,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是重要的国家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统一可循的模式,每所一流大学都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为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了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其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势,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高校的发展,这是高校快速提升、重点突破的根本保证;其二是发展环境具有优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为高校在服务国家目标的同时获取各类资源、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其三是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优势,能够更好地引领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凝聚更加广泛的智慧和力量,保证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了“四个全面”的部署,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推进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改革,“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部署均离不开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支撑。《方案》提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并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判断,提出了“三阶段”的建设目标,与国家总体战略要求和“两个一百年”的目标相一致。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高校应主动把国家目标作为发展牵引,围绕服务国家目标形成一流大学建设的路径设计,找准自身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明确支撑服务的结合点,把自身优势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结合起来,把握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思路,走出一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在聚焦一流目标中把握核心任务

  每所大学的学科特点、发展历史、发展环境不同,其成果的表现形式、社会贡献的形式也大不相同。因此,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贡献应当尊重学科的差异性,考虑不同维度和指标体系。对于大学来讲,应当增强战略定力,准确把握自身的目标定位和核心战略任务。《方案》提出了五大建设任务,核心是要从根本上提升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引领能力。

  创新能力。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创新中心,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过程,产生和传播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和创新成果,促进和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要形成若干领域的创新优势。对于天津大学等以工科见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言,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过程中,应主动从自身实际出发,主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新兴领域,特别是要瞄准国家重大技术创新中的共性和关键问题,大力提升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推动和引领产业技术变革、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力争在某些领域主导和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变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探索更加有效的卓越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多能够承担未来创新任务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的创新进步。

  服务能力。大学正逐步走向社会中心,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社会服务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重要的评判依据。提升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和形成大学与区域、大学与政府、大学与产业的互动机制。我国的总体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一个纵横交织的立体化战略体系,政府、产业、大学都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必须形成节点间的高效通路,进行有效的信息和资源交互。大学在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让更多成果走出实验室的同时,要不断汲取来自社会的需求和资金、资源的支持,形成一个具有增益性的良性循环。

  引领能力。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和功能不仅体现在外在的数据指标上,更体现在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引领上。天津大学老校长、著名教育家吴咏诗教授讲,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大学文化是世界一流大学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大学及其成员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对大学最直观的感知。大学文化通过精神、组织、行为、制度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影响一所大学的发展进步,引领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进程。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自信,发挥文化教化育人的功能,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举措。在完善大学文化体系、发挥文化引领能力的过程中,大学应做到“坚持、传承、创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和引领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根本遵循;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与优秀校风、学风、教风,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吸收和借鉴世界上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创新文化的内涵,丰富大学文化的形式,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精神和师生特点,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坚守大学理想中推进改革创新

  大学在坚守、传承、创造知识的理想中,不断推动自身的变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动力,《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改革任务。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高校应抓住具有牵引性的改革问题,系统推进四个方面的综合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任务。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导致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以及素质能力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蓬勃发展的新兴教育技术对传统的以学校为阵地的教学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日益凸显。高校要在传承传统人才培养优势的基础上,推动从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向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转变,构建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创新专业设置模式、教学管理模式、课堂模式等,探索交叉式、复合式培养,更好地促进学科、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深入推进个性化培养和指导,推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移;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综合素质提升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形成统筹校内外资源的立体化创新实践体系,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学科组织管理。学科是知识体系和学术分类的基本架构,是大学的基本单元,拥有若干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和领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的边界和范畴越来越模糊,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层出不穷,学科知识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模式、治理架构、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在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在把握学科布局、学科结构等学科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探索更加有效组织创新活动的学科组织管理模式,建设学科交叉机构,形成多种学科组织模式共存的管理体系;突破原有的学科资源分配模式和管理模式,打破平均主义,建立有效的以重点方向为牵引的资源配置体制和机制,引导培育创新性成果,促进形成更多世界领先的学术领域和学术方向;强化学科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自主权,强化内外部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促进学科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队伍建设机制。教师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键和前提。教师队伍建设是和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其自身的管理特点和发展特点。高校要探索形成有利于引导教师队伍主动承担教书育人职责、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制度体系,形成崇尚高尚师德、鼓励创新创造、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建立并完善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探索分类发展、分类评价、注重激励的体系,畅通流转和退出的通道,形成教师队伍能够发挥各自特长和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坚持一流的学术标准,建立起完善的教师队伍学术水平评价体系,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强化质量与水平导向,注重发展性评价,发挥学科同行评价的关键作用,着力建立起一支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内部治理体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核心,内部治理体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围绕这一核心,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高校应强化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特性,明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发挥学科专家在学术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校、院两级的治理结构,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学校层面的目标管理和过程评价,真正强化学院层面在学科发展、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权;加强各类师生组织的建设,增强其代表性,建立师生参与学校治理的途径和长效机制;形成社会参与治理的机制和模式,更好地吸引社会的支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良法乃善治之前提,制度建设是推进治理体系改革的根本落脚点。高校要把提升制度建设的水平作为治理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使之成为学校决策、执行和监督的保障。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不仅大学本身要求新求变、加快发展,整个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也需要改革创新。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应赋予大学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更多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和社会评价的杠杆作用,促进一批大学和学科按照既定战略早日实现世界一流的目标。

  [本文为天津市教委社科重大项目(编号:2016JWZD01)、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TJGL16-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