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三把“尺子”丈量“一流”

www.jyb.cn 2017年02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统筹推进方案》),吹响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军号和冲锋号。近期,不论是高等教育界,还是社会公众,在为《统筹推进方案》而欢欣鼓舞的同时,都在谈论中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有多远?中国大学如何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差距?中国大学如何处理好扎根中国与世界一流的关系?作为大学校长,我建议用三把“尺子”来度量差距,进而探索在中国国情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正确途径。

  1.第一把“尺子”——大学本源

  大学一词来自拉丁语的universitas,其原始含义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真理、传播真理的学术机构。随着时代发展,尽管大学的内涵在不断扩展,但大学作为由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其探索真理、传播真理的使命没有变。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对探索真理和传播知识的追求,只追求综合性,追求对知识结构的全覆盖,就会脱离大学本源,更无法成为一流。因此,一流大学必然是一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并在探索真理、传播真理的过程中造就学术造诣高深、道德高尚的“硕学宏才”。

  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大学的第一功能是人才培养,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功能皆由人才培养延展而来,必须与人才培养互利,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历史上,德国教育家威廉·洪堡开创了研究型大学的先河,积极倡导教学与研究并重,使大学既要传播知识,还要发现知识。但他并非将二者简单并列,而是认为从事深入研究工作的教师对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强调教师将自己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感受传授给学生,以利于启迪和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个世纪,美国若干著名研究型大学曾过度关注学术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忽视本科生教育。但这批大学早已在办学实践中经历了挫折,如今无不高度重视本科生教育。

  中国大学历经十几年的规模扩张、迅速发展之后,现在已步入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依旧片面追求大学的综合性、研究型,盲目拓展学科专业而忽视教育教学质量,盲目争取研究项目而忽视人才培养,甚至把研究生、本科生视作从事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劳力,则无疑将弱化大学的第一功能,进而逐渐背离大学本源,距离世界一流大学会越来越远。

  对于北京理工大学来说,在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过程中不刻意追求综合性,而谋求若干学科群的优势和特色;不追求学术指标上的研究型,而谋求学术为基、育人为本,为育人探究学术、将学术融入育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与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此,学校开展了为期近一年的人才培养工作大讨论,认真梳理人才培养工作的理念与思路,查找人才培养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在综合改革框架下制定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系列配套文件,将立德树人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努力提升思想认识、加大资源投入、强化政策激励、促进教研融合、有效监控运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成培养一流人才的第一使命。

  2.第二把“尺子”——教育规律

  《统筹推进方案》给出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举国关注、鼎力投入,进入重点建设行列的一批中国大学的综合实力会得到迅速提升,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名次不断进步,甚至占据显赫位置。

  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其发展受到经济基础制约。因此,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先例。即使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西方教育界、科技界赢得良好声誉的印度理工学院,也难以称得上世界一流。因为它不能吸引全世界的优秀学者去任教,也难以吸引全世界的优秀学子去求学,无法构成世界一流教师和学生的学术共同体。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一批中国大学已在综合实力上超越了印度理工学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正相关性。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人均GDP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探索,必定面临来自大学内部、外部的众多困难。我们切不可盲目乐观,而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不仅要看到和解决一批重点建设大学内部的问题,还要看到整个教育系统、乃至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政府、社会、教育系统的联动,通过综合改革来解决具有系统性的问题。

  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看,高等教育可以适度超前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而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不论是在西方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还是在东方的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国家的顶级大学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曾起过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东方后来居上的国家,这样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我们需要有自信心,建设扎根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来推动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育发展规律还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系统,不仅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众多子系统,而且各系统之间具有强耦合关联。对于中国公立大学来说,这个系统还包含了产业、后勤、离退休等子系统,比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大学更为复杂。对于大学来说,其办学质量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的水平提升,而这些工作具有建设与发展周期长等“慢变”特征。因此,办大学需要小火慢炖、细水长流,而任何急功近利、疾风骤雨般的“建设工程”,肤浅地追求个别办学指标的大幅提升的“大跃进”,均会严重破坏大学的学术生态,导致办学质量滑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许多挫折都来自于盲目追求发展速度,最终欲速而不达。

  对于北京理工大学来说,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应该有时间表,但更需要有打“持久战”的办学理念和不懈努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体制机制、文化氛围还远远不适应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要求,而其中最突出的短板就是教师队伍与一流水平具有显著差距,而这是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见成效的建设任务。为此,学校以创建与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相匹配的教师队伍聘任体系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大幅度提高新教师入职的学术门槛,为新教师提供优质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强化新教师的岗位职责、尤其是育人职责,通过预聘、长聘和专聘制度对新教师实现优胜劣汰。与此同时,学校鼓励原有教师申请进入新的教师聘任体系工作,并进行分类评价和管理,促使他们在已有基础上谋求特色发展,用更高的育人标准、学术标准要求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术研究水平。学校计划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实现新老教师体系的并轨,使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推动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建设。

  3.第三把“尺子”——人民满意

  《统筹推进方案》发布之后,不少人试图用世界大学排行榜或文献计量工具来界定世界一流大学,进而衡量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的距离。这种办法无疑最为简单和直观,但却非常片面,而且易于误导。

  例如,在各种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大学基本位居百名开外,甚至落后于若干中国名校。但无论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还是从历史底蕴和世界影响来看,莫斯科国立大学都是俄罗斯人民的骄傲,在世界大学中的一流地位毋庸置疑。事实上,许多非英语国家的顶级大学地位被低估,尤其是这些大学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被忽略。与此同时,我国新闻媒体对美、英等国家的大学办学水平过分渲染,甚至盲目吹捧,导致公众对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产生误解。

  再如,近年来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论文数量持续飙升,专利授权数量一骑绝尘。中国研究型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进步神速,进入ESI学科统计前1%的学科数大幅增加,赢得了不少称赞。但这些数字并非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取向,因为它们无法全面展示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质量,无法度量大学的精神和文化,更无法衡量大学是否明德至善、惠及人民。对此,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社会公众,尤其是大学的管理者和学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盲目地追随大学排行榜、文献计量指标。

  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而不是象牙塔。近代以来,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建设,都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纵观当代世界一流大学,它们均在国家崛起、社会进步、产业革命、文化繁荣中担当重要角色,产生了引领和推动作用。中国大学要争创世界一流,既要与世界一流大学同台竞争,又要防止片面用各种大学排名、量化指标来找差距,更要切忌片面追求“国际化”“美国化”。作为大学管理者,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审视当代世界一流大学及其所在国家的发展阶段,厘清现阶段中国大学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勇于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以推动乃至引领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则应系统征求政府部门、社会各方的意见,精心设计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评价体系,进而明确正确的办学方向。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做好“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的核心是让人民满意,这正是中国大学应该坚持的办学方向,也是中国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过程中不可迷失的方向。

  对于北京理工大学来说,要依据世界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态势,根据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重大需求来谋划学校未来发展,把人民满意作为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最终目标。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发展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国防科技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之路,而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要求,远远达不到人民满意的境界。为此,学校在《“十三五”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的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突出立德树人,强化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学习;在科学研究中,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问题,突出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在社会服务上,进一步突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保障条件上,凝聚力量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营造自主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生态;进而提升学校引领和推动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发展能力。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高校,“延安根”“军工魂”一直是学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场长征,也要爬雪山、过草地,更需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精神力量,团结全体师生员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后来者居上。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继续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培育学生具有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