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中外合作大学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坚守

www.jyb.cn 2017年04月1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一般认为,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以及决定取舍所持的最基本的观点,主导着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中外合作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型办学形式,相比于传统大学有着更加国际化的环境,在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评价机制等的同时,其价值观教育是否也应该照抄照搬?应该引导学生接受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还是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情怀?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

  中外合作大学具备独特的价值观生成生态

  思考中外合作大学学生价值观引导问题,首先必须思考学生价值观生成的特殊背景。中外合作大学应是中西方高等教育的一种“嫁接”、一种优势互补,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移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外合作大学“非中”“非外”,有它自身独特和鲜明的个性,正是这些个性形成了中外合作大学学生价值观的生成生态。

  1.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面临如何选择价值观的困境

  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该校主要采用“研讨型”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可以在课堂进行较为频繁而深入的切磋交流;在课外,学生经常组成3至5人的研讨小组,通过学术辨析和研讨,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同时,学生常有机会到国外交换学习。一方面,这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对于培养既具有跨文化视野又具有本土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富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使大学生经常面临多元价值观碰撞、“互观”的局面,容易造成大学生的选择困惑。

  2.国外教育理念下,大学生面临如何审慎理解“非中国人”学术立场的困境

  任何教育研究都不可能没有立场,教育研究是一种人文研究,而人文研究的最高目的就是显现存在的真理和人的意义,人文研究的这种目的性和价值性正是通过自己的学术立场和价值判断得以表现。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其学生所接受的是英式的教育模式和知识体系,所使用的是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同步的原版英文教材,学生在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体系的同时也长期受到来自“非中国人”学术立场的灌溉,从而造成学生面临如何审慎理解“非中国人”学术立场的困境。

  3.阅读“碎片化”和教育“专业化”引发的大学生建构整全性思维的困境

  通过手机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碎片化”时代——时间的碎片化、信息的碎片化、思维的碎片化、思想的碎片化、阅读的碎片化。除此之外,当前专业化的大学教育体系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求知视野和思维。当今大学教学的基本格局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科、专业,根据学科、专业构筑不同的课程体系,这虽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很难彰显人文领域本应给学生带来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力。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网络环境带来的“碎片化”信息,以及超越专业局限而追求普遍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对自身及迎“我”面而来的世界的相对整全性的把握,成为目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考量的一个命题。

  中外合作大学的价值观教育要以“学会做人”为先

  基于中外合作大学学生价值观生成的特殊背景,在价值观引导过程中,确立科学的、符合中外合作大学实际的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指向就显得十分迫切。

  1.确立以“学会做人”为起点的教育目标

  学会做人,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人才质量的基本要求。固然,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他们的价值观应有相应的凝练与表达,然而,“中外文化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相通性。”学会做人,应成为中外合作大学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起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服务他人的气度、关爱社会的厚度和立足国际的高度。这里既融入了全球视野,又深含着中华民族的本土情怀;既是学生形成正义、良知、关爱、信任、友善、付出的伦理指向,又是学生确立爱国意识、责任意识的实践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学会做人”为起点,把“学会做人”的教育向“五爱”教育聚焦,从而引导学生爱国、爱家、爱校、爱学、爱友,号召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提升爱国情怀,倡导国民意识,在作为人、作为中国人、作为社会人、作为世界人的多重身份中自如地切换视角,呈现现代中国人的修养和风范。

  2.培育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承与发展的内在不竭动力。如前所述,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经常受到来自“非中国人”学术立场的灌溉,面对这一情况,只有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才能帮助学生审慎面对各种“立场”的观点。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读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中外合作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这有助于学生辨析和鉴别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立场的学者所发出的学术观点,让学生在吸收和共处的同时,建构完整的价值观。中外合作大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批判精神作为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重要环节,倡导把知识传授过程变成增强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把思想教育过程变成张扬学生主体精神、提升学生自主自理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在接受一种观念、主义、理论之前,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理性思考。

  3.坚持“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

  “全面育人”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把育人当作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彰显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中外合作大学通过中西互补,强调全方位育人,通过选准起点,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只精通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专才”。构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既要体现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诉求,又要能够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目前,全球一些知名高校倡导的博雅教育以及通识教育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全面育人”理念的诠释和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教材(《与自然对话》和《与人文对话》)的卷首中这样写道:大多数人通过大学获取专业知识或者专业训练方面的技能,以成就其职业或者学术生涯。然而,在当今社会环境之中,随着迅速变迁的技术更迭、信息整合以及经济震荡,我们所称的“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传统的职业素养已不足以应对。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生活的不再只是知识与技能,而是我们成为怎样的人。这正是为什么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知识分子、全球公民具有责任品格。这一阐释对于我们理解“全面育人”理念是很有裨益的。

  价值观渗透强调“润物无声”和学生自主

  研究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分析学生价值观生成的背景特征、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还必须探寻价值观引导的具体路径,解决“桥”和“船”的问题。

  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在公开场所进行的有组织、有系统、有对象针对性的、相对直接的“有形”教育;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不受场合、时间、人员等限制,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无形”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重要的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与互补。中外合作大学应积极开拓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路径。在显性教育中,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力、接受度,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表现良好的教学态度,彰显有品味的个人魅力;在隐性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加强其预期性、潜伏性意图,并与显性教育形成积极的长期的动态互补;甚而在显性教育中蕴含隐性教育,在隐性教育中显现显性教育,让学生在忘记教育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比如,宁波诺丁汉大学以中国文化课为载体,致力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引领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国情,成为具有爱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学校提出“一门课程(即中国文化课)、两本教材(即《中国文化与大学生成长》《思想修养与大学生成才》)、三条路径(即中国文化理论课、中国文化系列讲座和中国文化实践课)”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架构,采用大课选修、专题讲授、小班讨论的方式。学校设计多类社团活动模块,致力于开拓学生课外活动项目,开发各种隐性课程,落实全面育人观念。课程以显性为主,活动以隐性为主,两者互相渗透、融合。

  2.教师引领与学生自主相结合

  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贵在张扬他们的自主、自立意识,要在引领他们的主体精神。这里需要的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不是师生之间的“我讲你听”“我命你从”,而是教师合规律的引领与学生自主的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价值观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宁波诺丁汉大学的中国文化课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结合的教育路径。在理论课教学中穿插学生小组讲述环节,平均5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围绕一个话题进行约20分钟的讲述,这样的小组讲述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助协作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术研究的热情。实践课由校团委学生项目活动办公室具体操作,以学生社团组织活动为平台,实行学生自我发起、策划、管理的模式,旨在推进学生学会做人的全面体验。但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老师的学术引领和经验分享。

  3.广度培养与深度研讨相结合

  广度培养,指与分门别类的专业化教育相区别的宽视野培养,引导学生超越专业的知识训练,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相对整全性地理解、把握世界及人生,使之拥有完整的德性。所谓深度研讨,指与深度学习相结合进行的研讨。深度研讨旨在引领学习者深入完整地理解对象,避免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等情况,从而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对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价值观教育而言,广度培养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丰富阅历,增进对理论知识的体验和理解;深度研讨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养成整全性地判断理解各种事物的能力,塑型心灵。宁波诺丁汉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国际资源优势,从广度上,为本科生提供丰富而多样的出国交流学习机会,让学生置身丰富多彩的国际教育环境。据了解,近年来,学校不断输送学生到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7所高等院校进行交换学习。学生们反映,“正是基于跟多元背景的同学的跨文化交流,我们更能体验到多元的文化和故事,并能用清晰理性的头脑分辨大是大非。”广度培养方式也体现在中国文化课理论课的教学中,学校每学年面向不同年级学生推出一批选修讲座,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选择专题听课。在广度培养的同时,学校还注重深度引领,注重学生对于经典的深度理解。在课堂中,教师会选取经典原文,如《大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等,与学生一起进行细密、严谨的学习阅读。在课堂外,教师参与“爱中华文化社”的经典诵读班,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完整阅读体验,目前已经阅读的经典有《论语》《庄子》《道德经》《楚辞》。经典国学的深度阅读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同时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他们的心灵,培育着他们的中华民族情怀。

  参考文献:

  [1]薛晓阳.价值中立与教育研究的学术立场[J].教育科学,2003(8).

  [2]张永锐.“碎片化”时代的“陌生化”阅读[J].学语文,2014(3).

  [3]张兴海.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体系及构建原则[J].思想教育研究,2012(5).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研究——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课题号BIA12007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诺丁汉大学,华长慧为党委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