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大学生网络话语方式的转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www.jyb.cn 2017年08月3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根据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88亿。尽管高校大学生在整体网民人数中占比较小,但却无疑是各类新型网络平台上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特殊群体。由于在网络文化思潮中久经浸染,当代大学生们的网络话语方式产生了广泛、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既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挑战。

  大学生网络话语文本的构成及使用

  分析大学生网络话语文本的构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时尚追求以及日常生活的关注热点,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乃至语言学的研究价值。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最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网络新词新语无时无刻不在酝酿、诞生和传播中,可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个领域产生的新词新语数量可以媲美网络。

  关于网络话语文本的构成问题,已经有不少语言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有学者把网络语言文本构成分为符号组形、数字会意、谐音替代、缩略简称、转义易品、双语混杂、重字赘语等七大类。根据我们的观察,除却上述七种类型之外,还有一种最能体现网络时代语言传播特点的文本形式,那就是视觉文字形式和口语语音形式混杂的网络话语文本。在笔者与学生网络聊天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为了方便省力,在文字文本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插入一段段的语音留言,让人搞不清这到底应该属于书面语交际还是该属于口语交际。

  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语言的创造和使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原因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第一,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富有朝气和活力、热衷尝试新鲜事物,同时又具有较高知识素养和较开阔的文化视野的青年群体,个性张扬,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对话语权利的追求急迫而热切,所以,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新鲜事物的理解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第二,网络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包括借助网络完成课程作业,通过尔雅课堂、超星视频等网络学习平台选修网络课程,有些学校甚至连上课点名都要使用卓越语音点名之类的智能手机程序。相对而言,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里浸润消耗的时间较长,使用的网络工具种类较多,网络资源关注面也相对较宽。第三,有些网络词语的内部结构和意义内容比较复杂,要求创造者和使用者都必须要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积累才能顺利地进行创造或解读。例如郑远汉教授提出的“缩略简称”中的英语单词首字母缩略、“双语混杂”中的英汉词语夹杂混用等,“中等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根本设置不出这样的网络语言”。

  大学生网络话语表达的特点

  和传统的话语表达形式相比,大学生们的网络话语表达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和新变化。

  1.话语形式追求新奇简短,热衷个性化、碎片化表达

  网络语言交流和现实人际口语交流有些类似,省略成分较多,使用单句较多,极少使用层次或逻辑较为复杂的长句,对上下文语境或交际双方共同掌握的背景知识信息依赖程度很高。和现实口语交际不同的是,网络交流还可以通过现实图片、网络虚拟图片、语音留言、特殊符号等进行辅助表达或信息解码。由于网络交流的自由随意以及青年人对于个性、新奇、时尚话语表达的热衷和追求,网络语言中经常会出现很多超常规的结构形式或组合方式,并且对现实语言交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已有不少语言学家对这种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现象表达了担心和忧虑。但是,从网络平台的交际双方来讲,由于这些特殊的网络语言文本形式解读成本并不是很大,人们往往把它当成一种娱乐,不但不排斥它,反而很享受这种个性化文本的解读过程。和这种简短、随意的网络话语形式相伴而生的是话语表达的零散化和碎片化,很少有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思维缜密的长篇文章。

  2.话语内容关注生活娱乐,较少涉及敏感性、严肃性主题

  我们在“当代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动因中,排在第一、二位的分别是“聊天沟通”(67%)和“娱乐好玩”(49%)。“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在网络中发表自己兴趣、娱乐、热点等方面的感想与体会,对于学习和时事政治的关注则相对少一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追求轻松快乐的事情是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天性,大学生喜欢看娱乐新闻,而不喜欢看时政新闻,尽管有不少学者对当前大学生的这种倾向性提出了十分严厉的批评意见,但是大学生群体的这种娱乐化追求一时间难以转变。第二,话题内容和话题表达形式之间往往需要有某种程度的契合性。生活娱乐类内容可以使用相对自由松散的话语形式表述,敏感严肃性主题往往需要使用缜密严谨的话语形式表述。

  3.话语风格偏重解构颠覆,理性批判和牢骚宣泄并存

  大学生网络话语风格特点的形成和大学生网络话语内容、新媒体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有直接的相关性。一方面,大学生们在网络空间大肆搜求娱乐化信息、关注娱乐化内容的过程中,必然会不自觉地受到相应话语风格的影响,使自己的网络话语表达沾染上解构调侃的特性,具体表现为对权威的怀疑、对主流的逆反等方面。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提供的超文本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线性阅读的随机的、游览式的阅读模式,在这种阅读模式下,“大学生们具有极大的阅读选择自由,他们能在不同页面之间任意切换,在重视选择自由的同时,却排斥了线性的、逻辑的、理性的参与”。尽管在涉及民族大义、国计民生等重大议题时,大学生们的主流认知和反应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但我们也同时注意到,他们的话语表达常常流于情绪的宣泄,激烈、简单而粗暴,相对缺少严谨的、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和层次清晰的、逻辑缜密的表达。

  4.话语表达空间广泛多元,重视彰显个人话语权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多种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较多的新媒体不下二十种,包括微博、微信、QQ、论坛、贴吧、门户网站、移动电视等等。当代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多样,他们的话语表达空间也空前的多元。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模式是多向的、辐射式的。大学生既可以随时随地查找、获取信息,同时也可以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发表观点,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大学生新型网络话语方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教育主体需要放低身段,重心下移。新形势下,思政工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话语权是平等的,彼此的对话是开放式、交互式的,施教者只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放低身段,重心下移,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当然,“放低身段”与“重心下移”并不单纯只是要求教育者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它还要求教育者要主动地融入到大学生群体,与他们打成一片,关注、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业和人生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大学生们所关心的、所思考的和所经历的事情,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教育形式需要新颖多样,优势互补。一要做好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的继承、改革与创新。把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思政教育项目整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多管齐下、环环相扣,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积极渗透和影响,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网络。在传统思政教育方式改革方面,信阳师范学院的“德育五个一工程”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五个一即:一校(青年共产主义理论学校)、一班(新生干部培训班)、一刊(思想政治教育材料选编)、一团(德育讲师团)、一库(思政教育影音资料库),这种多个项目互动结合的思政教育体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综合效应,教育效果显著,学生的评价很高。二要做好新媒体思政教育平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优势主要是在“线下”,新形势下,研究如何正确高效地在“线上”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目前有不少高校在积极抢占思政教育网络新阵地的工作上做了很多尝试,包括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网、开通官方微博与微信、编辑发布共青团手机报、主动维护和升级校园BBS论坛等等。新媒体平台林林总总、花样频出,web2.0时代的网络注意力争夺不是堡垒阵地战,而是丛林游击战,所以,当前的新媒体平台思政教育工作既不能各自为战、孤立散打,也不能被动地跟在新媒体后面亦步亦趋,我们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既要体现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又要体现工作的预见性和先见性。

  三是教育内容需要上扬正气、下接地气。“上扬正气”要求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必须时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题,目标和宗旨就是促使青年学生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下接地气”则是要求教育内容不能过于“高冷”,要接上青年学生专业学习的地气、日常生活的地气、个性规律的地气、职业与人生发展的地气,紧密结合学生的衣、食、住、行、学,并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和热度。

  当代大学生在享受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异常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经历着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烦恼,承受着多元社会价值观念的种种迷惑,面临着异常沉重的求职就业压力和学业竞争压力,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教育者们及时地给以关注、引导和帮助。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安全文明教育、日常生活管理等紧密结合起来,做好思想引领,彰显人文关怀,才能真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教育和熏陶,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于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的关注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有38.3%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浏览学校(包括一些职能部门,如学生处、团委等)或者学院的官方网站、微博、论坛,59.8%的学生表示“不怎么关注,但是会偶尔浏览”,只有1.6%的学生表示“从没有浏览过”。经过对高校官方新媒体平台的调研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那些比较受欢迎的官方平台都有很多个性化、生活化、富有人文关怀气息的设计,内容除了一般性的新闻、公告等信息之外,还涵盖社团联谊、心理健康、素质拓展、交通出游、休闲购物、娱乐美食、励志影视、经典美文等等方面,这些内容虽然表面上看来好像与高校思政教育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却在无形中为这个网络阵地平添了诸多亮色,使之更能贴近人心、深入人心、温暖人心,不自觉地拉近了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提高了官方平台的受关注度。

  参考文献:

  [1]陈长旭,朱彦娟.当代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及其心理动因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5(12).

  [2]段海霞,聂红,沈丽.“90后”大学生网络表达特征的实证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24).

  [3]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北京:思想教育研究,2010(1).

  [4]徐贵权.当代大学生精英意识式微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04(7).

  [5]黄朝钦,彭芳.网众传播时代的表达自由与社会责任[J].新媒体,2016(2).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