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路径初探

www.jyb.cn 2017年02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当今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已成为价值观较量的新常态。时下中国,思想意识层面亦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为凝聚思想共识,建构中国精神,形成中国力量,我们凝练出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核心价值观。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非常强,开展价值观教育极为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认同、内化和践行状况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对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他们认知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为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工作进行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内涵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极为紧迫的政治课题。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内容和规定性,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整体而论,“进教材”是“三进”工作的基础和保证;“进课堂”是“三进”工作的核心和关键;“进头脑”是“三进”工作的理想和目标。

  “进教材”是“三进”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教材既是教师备课的指引和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论依据。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而言,更是如此。与其它课程教材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兼具思想性和政治性,而且其内容要与时俱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只有教材充分地、有机地、全面地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才能为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入课堂,并最终进学生头脑打下坚实的前提和基础。

  “进课堂”是“三进”工作的核心和关键。以高质量的教材为基础和前提,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认真研读教材、精心备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逐渐从精神层面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只有教师首先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的充分理解和认同,入脑入心,才能在其教学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髓传授给学生。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且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其课内讲授和课下交流中传授和传递的思想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就此而论,“进课堂”是“三进”工作取得实效性的最为关键一环。设想一下,面对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师不认同、不接受,不去深度研读教材,而是依旧以原有的“知识性”讲授方式进行授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根本无法“进课堂”。相应地,“进头脑”也就必然流于空想。

  “进头脑”是“三进”工作的理想和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的过程中,“进教材”“进课堂”是载体、手段和中介,而“进头脑”则是最终目标。也就是说,“三进”工作的最终评价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或多大程度上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并转化为他们内在的、自主的价值指导和自觉的行动规范。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才能构建起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并以此为指引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状况的调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系统的工程,其最终理想和目标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为此,考查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及认同状况就成为进一步开展“三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笔者在“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对258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有几点思考:其一,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大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愿意主动学习;其二,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可以并应该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责任和义务;其三,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充分融入教材中,提升和改进的空间很大;第四,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改进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认知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此可见,学生对课堂教学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上有着很强的期待,希望教师通过系统的讲授、积极展开互动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与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和认同。这就为“原理”课教师的工作注入了动力、增强了信心,也指明了方向。

  “原理”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的路径

  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原理”课中,即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深入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骨干课程之一,“原理”课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以其为指导深刻认知社会发展规律,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引导”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呢?“原理”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必须努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工作。

  1.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等问题的深度研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铺设理论基础和前提

  必须加强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价值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原理”课中的具体原理和问题之间的对接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只有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才能在理论上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地、有机地、全面地融入“原理”课的诸多症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原理”课教材铺设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应该说,理论层面的研究状况是“三进”工作有效推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和核心指向

  从“知识”结构向“价值”结构转化,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结点。从教学实践看,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仍偏重“知识性”教育,即偏重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讲解和传授。客观而论,此种教学方式具有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逻辑性等优点。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一,因授课学时所限,教师只能讲解教材的部分内容,无暇顾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而,呈现给学生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其二,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价值观的引导和指向,而价值观导向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因教学观念落后,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抓紧“价值观”教育这一课程教学的生命线,使得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因忙于完成教学任务而疲惫不堪,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形成更多的交集,难以形成双向的有益互动,价值观培育和教育的实效性不足。

  为此,授课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引下的专题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所谓“专题式教学”,指在严格遵循教育部社科司颁布的各门课程教学要点、精心提炼各门课程各章节教学要义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时以专题为单位设计各门课程和教师讲授内容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论,此种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色:第一,打破统编教材的章节体系,围绕教学要点,提炼和概括理论与现实相互关照的专题教学内容;第二,多位各有专长的教师分工协作进行专题教学;第三,专题的选取和设计以马克思主义,尤其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和导向,与时俱进,凸显研究性和时代性;第四,专题的设计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尽量选取与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和阐释;第五,课内专题教学不是“满堂灌”,要预留时间与学生交流互动。

  理论讲授无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然而,在转变教学观念,专题教学之外,增加实践教学(课内、校内或社会实践)环节,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原理”课的活力,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需要强调的是,实践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在场”控制、调节和幕后的精心“指导”,决不是放任不管。而且,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和导向。只有如此,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激发学生主动性的作用,也才能真正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配合、相互关照,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的实效性。

  3.加强制度支持和政策引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工作提供稳定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教师在高等学校中地位有待提升。一方面,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认为这是关系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在高等学校中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面对现实困境,制度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

  4.鼓励并支持教师和学生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原理”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其理论性极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困难较大。为此,一方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政策指引和制度安排,鼓励并支持每位教师必须从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中的具体原理、知识点的结合关系为主。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原理”课教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信,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另一方面,为了激发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学校、学院和教师应通过政策支持,指导学生单独或合作开展偏向实践性的专项课题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通过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可以调动起教师和学生问题研究的双重主体性,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也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的实效性。

  5.鼓励和支持小班授课,增强教学效果。目前,各高校“原理”课课堂的学生人数普遍在160人左右,最多达到240人。而且,因“原理”课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且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基础存在着差异(文理分科造成),教师的授课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多数教师只能以一套相对固定的授课内容面对不同的授课对象,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了保证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与每位同学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交流和互动,要控制班级授课人数,并依据每个学生的价值观的“特殊性”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引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当前,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和认可。对“原理”课而言,运用好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6.通过制度支持,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心任务。在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的是培育价值观的重要政治使命和任务,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教师的发展创设更好条件。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师在校内外挺直腰板,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秋石.革命理想高于天——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3(21).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

  [3]冯刚,沈壮海.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3[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