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以“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为支撑的学生培养模式

www.jyb.cn 2017年03月2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现代大学自中世纪产生以来,就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功能,肩负着培养独立个体和服务社会的双重使命。大学既是学术研究和思想启迪的神圣场所,同时,它又是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面对新世纪以来全球形势的变化,不稳定因素增强,青年人的焦虑感增加、精神负担加重的现实,大学的变革除了扩大规模、提升教育质量、推行新的教学之外,更应该重新思考大学教育的价值和育人内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澳门大学做出开创性的尝试,提出以“自知”为教育目标,以“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支撑的学生培养模式,从个体成长的起点,以及高等教育机构于社会发展变革中的功能出发,重新回溯和探寻高等教育的价值和改革方向。“自知”,即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只有在“自知”的基础上,个体才能获得完整和充分的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将个体优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发挥最大效用。澳门大学强调通过自我与外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明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

  根据“自知”的教育目标,澳门大学对学生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性变革,提出并全面推行“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即以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研习教育及社群教育四种要素为主,对学生培养进行了革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是通过课堂进行的,而研习教育和社群教育则将视角延伸至课堂外,将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堂外的实习联系在一起,努力创建一种整体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活动,打通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知行合一”,达到“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以达到“自知”的教育目标。

  专业教育:“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基础

  专业教育是澳门大学“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自知的基本力量。澳门大学在专业教育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打造优势学科;二是根据社会形势与变革的需求进行学科布局调整,鼓励跨学科教育和研究。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奠定了大学在知识创新和学术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学科的课程结构体现了大学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世界一流大学都有重视基础学科的特点,澳门大学也是如此,注重语言、历史、哲学、数学、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重视基础学科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或培养相关学科的拔尖人才,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基础学科的高深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中,加深对人类社会、文化、历史与知识的认知,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并在这些多维关系中丰富和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因为所谓自知,并不仅仅是向内自省的单向度过程,而是联结了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进而回归到内在自我的探索之路,也正是这个意义上的自知,不仅代表了知道自我,更是一种自我与世界的深刻联结。语言、历史、哲学、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正是凝结了人类社会与文化的精华的学科,汇聚了社会与文化的基础知识,因而,澳门大学重视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根本上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知,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自我与世界的关联中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同时,为了适应全球化与现代化的社会变革,澳门大学在学科结构上进行创新性变革,打破传统的学院学科布局,在学科结构与设置上进行调整,鼓励跨学科教育和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教育理念和学生培养模式,跨学科教育解决了学科分化所带来的知识割裂和僵化等问题,有助于为学生夯实多学科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兴趣和创新能力,令其具备未来变革社会所需的各项核心素养。因此,跨学科不仅代表着研究者和学者的知识生产的新趋势,而且也是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改革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原则。

  澳门大学鼓励和支持不同学科在研究、教育和社会服务方面实现跨界合作与创新。例如,传统的学院学科布局下,医学院(Faculty of Medicine)下设有普通医学基础、传统中国医学等学科;工程技术学院(Faculty of Engineering)下设有机械工程、计算机工程、电子工程、医药工程等学科;科学学院(Faculty of Science)下设有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澳门大学进行学科布局调整,根据微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医学重点实验室这两大分类,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数学、物理等学科合并为科技学院。将医药工程、化学、生物等组建成健康科学学院。澳门大学的科技学院和健康科学学院即是对传统学科布局进行创新性调整的产物。

  专业教育作为“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基础,通过基础学科和跨学科教育与研究增进学生关于自我以及关于世界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认识自我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同时也为通识教育、研习教育和社群教育的开展储备了基础力量。

  通识教育:致力于打破不同学科的界限

  通识教育让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知识结构的同时,能够融汇贯通、兼容多种不同视角。进而发展学生基本的知识、社会、文明及实践能力;通识教育代表着一种先进的、融合的学习形态。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和学生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与专才或分科教育共同构成了大学教育的完整轮廓。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通识教育已经被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大学视作为理想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

  澳门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于2010年5月经教务委员会批准,于2011-2012学年全面推行。澳门大学通识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其作为“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一部分,与专业教育、研习教育和社群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旨在促进所有学生的共享,提供更广阔、多元的学科视野,发展学生应对快速变化、日益复杂与多元的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澳门大学的通识教育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有20门科目,每门科目为3个学分,学生至少要选8门科目,达到24个学分,最多可选9门科目,达到27学分。其中每个范畴都设置有必修的科目,分别是:科学与技术(必修科:定量推理)、文学与人文学(必修科:中国文化与语言)、社会及行为(必修科:道德、价值观、法律与社会)、全球和国家意识(必修科:澳门与中华文明)。

  澳门大学通过设置上述四个范畴的通识课程,推进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不同领域的知识,从而通过自我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来认识自我的优势与不足之处,进而做到扬长避短,更充分地发挥个人优势,促进自我发展。另外,从澳门大学四个范畴的通识课程中的必修科可以看出,澳门大学注重中国文化与语言,强调澳门与中华文明之间的血脉联系,这也体现了澳门大学作为澳门地区的一所引领性高等院校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对于“一国两制”基本国策在高等教育中的创新性实践。在通识教育的实施方面:

  第一,澳门大学自2011年推行通识教育课程以来,开设的课程及教学班级逐年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开课班数从2011-2012学年的249班,增加到2014-2015学年的530班。

  第二,为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与发展,澳门大学举办了各项活动促进学生发展。2011-2012学年,澳门大学通识教育办公室举办了各项活动,如组织学生到邻近地区进行学术参观访问及邀请富布莱特学者进行演讲或举办工作坊。另外,为了让师生更加深入地认识通识教育计划这一创新举措,2012年3月澳门大学还举办了为期五天的通识教育展。

  第三,课程评估是完善通识教育课程并制定发展计划的重要环节。自2012年起,澳门大学对学生进行了意见调查和课程评估,以此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并为未来的课程发展做好规划。2014年秋季,由校内及校外学者与学生代表组成了“通识教育课程检讨委员会”,通过不断与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各范畴主任及学生的沟通,从课程结构、课程优点、课程推行情况及遇到的挑战等方面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全面及详细的检讨,为通识教育课程草拟建议内容。

  通识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与自我认知,因而是澳门大学“四位一体”教育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研习教育:促进学生基于研究性的学习

  面对快速变化、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在高等教育中推进研习教育,促进学生基于研究性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研习教育将教育延伸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学术研究及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澳门大学实现以“自知”为目标的教育的重要一环。学生在“做”和“用”知识的同时,认识自我,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

  研习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可以从多个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例如,研习教育有助于提升学习的深度与品质,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等。更重要的是,通过研习教育,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创造过程中,并由此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总的来说,学生通过研习教育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学术研究、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分析、研究及探讨社会现象与理论问题,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大学不是买卖学分的超级市场”,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达成对自己各个方面的更深层次的认知,了解自己可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想做什么。澳门大学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施研习教育。

  第一,支持和资助本科生参与自发的、修读学分的或教授的研究项目,支持部分高年级本科生修读研究生科目。巴克斯特(Baxter)认为,鼓励本科生参与自发的、修读学分的研究项目,实际上是支持学生通向“自我创作”的发展道路,掌握研究的方法与技巧,促进认识论层面的内在发展,意识到知识的建构性与情境性,相信自己有能力创造新知识。

  第二,鼓励学生参与教授的研究项目,不仅是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更是对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的重构。在与教授共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合作学习者”(co-learner),共同参与到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培养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及学术能力,对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与教授的合作研究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以不同的方式创造知识的能力,并且有能力参与到知识生产的团队中。

  第三,支持所有学术单位开设授予学分的实习科目,加强学生事务部开展短期的无学分实习计划。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应该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自我。澳门大学开设的实习科目和实习计划,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甚至在社会实践中生产新的知识。

  澳门大学研习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将课堂内的知识与课外研究、实习结合的新型研习教育,建立学生与学科知识、教师、社会(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深度认知以及自我的充分发展。首先,研习教育创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澳门大学鼓励学生与教授之间的“合作学习”,教育过程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独立的、平等的个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相长”。其次,研习教育改变了学生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知识接受者、学习者,也不再是学习既有的学科知识,而是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创造者。另外,研习教育增进了学生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促进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以及个人能力与社会责任和担当。

  社群教育:主要通过住宿式书院来实现其教育功能

  社群教育是“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住宿式书院这种特殊的大学内部组织来实现其教育功能,为学生营造了特殊的文化环境、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在自由、自然的氛围中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及自我教育。

  澳门大学的社群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核心教育目的是要通过系统化的学习规划,利用所有课程、计划、活动等体验式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在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全球公民、领导与服务、文化参与及健康生活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发展。通过培养学生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来实践澳门大学的校训——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思想中的“五常”。另一方面,澳门大学的住宿式书院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学生生活与文化教育服务组织,在体验式学习方面有三个层面要求:学校特殊化、书院会员特色以及个人成长目标。

  目前澳门大学共有十所书院,每所书院可容纳约500名本科生,学生不分专业、年级及背景,打乱分配到不同的书院生活和学习。书院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专业局限,拓宽学生的社交范围。不同专业的学生住在一起实际上可以使每个学生在多个方面受益。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学科的交流,拓展知识与视野,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同时学会包容不同的思想与见解。

  澳门大学书院制度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采用“One Line Budget”的财政模式,让书院获得最大的行政自主,鼓励创新。每所书院设置一名院长、一名副院长、多名驻院导师及行政人员,以及由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担任的书院助理。

  澳门大学十所书院的院长均是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与驻院导师等和学生一起在书院内生活,一方面便于对学生进行监管与指导,另一方面,这种住宿方式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老师相处,形成亲近密切的师生联系,有利于老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地受教。学生与教师在住宿式书院中相处融洽,就像一个大家庭。这样的一个良性互动环境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是有益的。

  住宿式书院不是单纯的学生宿舍,而是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教育功能。澳门大学成立“书院院长委员会”来管理大学住宿式书院的内部事务,制定住宿式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与要求,而住宿式书院的学生必须要达到相关要求方可毕业。具体包括:书院住宿、高桌晚宴、书院活动、领导与服务、电子服务、通识教育科目等。住宿式书院正是通过在住宿区的公共区域植入大量的文化元素,举办丰富多样的师生交往活动和文娱活动,营造特殊的文化氛围,培育学生的文化精神。

  另外,为了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社群教育”的满意程度,书院制定了三类评价方法: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教师评价。所有评价都会在学生进入书院学习的四年内持续进行。

  为了确保创新型的“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取得积极的效果,澳门大学采取多种措施,以确保“四位一体”教育的有效实施。如2014年修订了对毕业生的学位要求,学生必须满足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研习教育及社群教育四个方面的要求,方可取得学士学位。每位教师必须每星期贡献至少一小时的时间,为学生的社群教育提供指导和服务。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考察。具体表现列入晋升审评指标。将每周三设定为博学日,周三下午不设课堂教学,而是把这段时间专门用于让师生开展研习教育和社群教育等。

  澳门大学的改革回应了澳门社会的需求,为澳门地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示范“一国两制,澳人治澳”,诠释了“一国两制”的生命力。澳门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成功经验和相对成熟的教育模式,也给内地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启示,为高等教育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开辟新的方向和路径。

  参考文献:

  [1]New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me. http://www.umac.mo/cur-

  riculum_reform/new_GE_programme.html.

  [2][德]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3]别敦荣.大学书院的性质与功能[J].高校教育管理,2015(4).

  [4]陈涛.跨学科教育:一场静悄悄的大学变革[J].江苏高教,2013(4).

  [5]陈文玲,颜少君.把握“新常态”:2014-2015年全球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2015(01).

  [6]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作者:赵伟,澳门大学校长;韩蔚,南方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书院总监;熊和妮,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