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以培育“受欢迎”教师团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www.jyb.cn 2017年03月2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与育人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发展长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2009年以来,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确立了“以培育受欢迎教师团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与育人效果”的教学综合改革思路,立足哲学的认同理论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以培育“受欢迎”教师团队为抓手,在实践中探索与构建“教师认同—课程认同—价值认同”的联动机制,即通过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同,促进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及其价值观念的认同,取得理想效果。目前已经形成由项目团队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员参与,师生良性互动,以及教学、科研、育人共进的格局,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与育人水平的新路径。

  教学的认同困境与化解思路

  调查发现,在社会大变革与大转型的当下,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一些青年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被动式学习,甚至有厌倦和抵触的情绪,致使该类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效果不尽如人意。与之相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与成就感也在降低。为改变这一状况,高校一些理论课教师出于不同考虑,尽其所能作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相当一部分是非常积极和有益的。但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也存在着“实用主义”或“剑走偏锋”等做法,如无原则地“迎合”学生偏好,使学生对课程产生“诱惑性认同”,或者以“学分”为依据,迫使学生对课程产生“依从性认同”等。显然,这些做法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仅无助于解决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问题,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如何探索适应时代要求并且行之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途径与方法,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困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投入与学生认同不协同、教学的预期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对称的现实难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普遍面临的一场艰苦攻坚战。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存在,既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也不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滞后等内在因素。技术信息化、媒介多样化、生活方式自主化与价值观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是空前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预见性、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内在要求与大势所需。而现实中,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此缺乏紧迫感与使命感,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式一成不变,教学效果任其自然,一部分大学生因此对课程学习产生应付态度甚至排斥心理,这成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认同度不高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确立一个认识前提,那就是大学生是向善和乐于接受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教师“教”的能力、水平与技巧。必须综合运用哲学的认知理论、教育学的知识授受理论、心理学的情感共鸣理论,以及意识形态的认同理论,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从协调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入手,构建课堂教学中“授受”的和谐关系,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而协调“教”与“学”关系,着重点又在于以提升教师内在魅力为基本前提和根本依据,突破了以往把师资培养与课程改革相对分离的局限,以矛盾论和系统论的方法论原则为指引,展开解决学生认同问题的综合设计与实践的系统探索,促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依从性接受”向“认同性接受”转变,进而实现以价值认同为核心的信仰认同。

  以此为依据,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培育受大学生欢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着力在解决好以下三个教学中的认同问题上下功夫:一是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提升教师个人魅力,解决学生对教师身份的情感认同问题;二是加强课程建设与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有机协调,提升课堂教学魅力,解决学生对课程的理性认同问题;三是通过发掘课程的育人内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内在魅力,以理服人、以理化人,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价值的认同,以及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要求的自觉性。

  认同联动机制的理论建构与实施

  探索与构建认同联动机制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提升教师个人魅力,获得学生对教师的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化与灵魂塑造的工程,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德性品行、学识素养与行为方式,对学生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品德修养以及实践选择等的认知、内化与实践都有着直接的引导与示范意义。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身份认同,是其对课程认同以至理论的价值认同的起点。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身份来说,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认同;二是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与构建融洽师生关系,成为提升教师个人魅力的着力点。

  一方面,把“整体提升”与“分类发展”有机结合,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水平。“整体提升”就是学院广泛搭建各种教学与科研平台,鼓励教师全员参与,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专业素质。依托省一级重点学科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等平台,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立专题研究项目,鼓励和资助教师开展理论与教学研究。与此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引导教师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以此丰富教学内容,提升专业自信。“分层发展”就是激励教师根据自身所长择优发展。在充分论证和征求教师个人意见的基础上,将教师分为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发展型三个类别,建构相应激励和考评机制,并创造相应的条件和平台,如组建青年教师学术协作中心,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等等,收到明显效果。项目实施以来,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项目41项,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等核心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2篇,4项成果获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新增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市研究平台,3门省精品资源课程,1门省优质课程,12项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9项市厅级教学项目。教学研究与学术科研的双丰收,有力提升了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自信。

  另一方面,全方位创设和优化师生沟通交流环境,以密切师生关系提升情感认同。学院将教师日常指导和参与学生课外活动纳入到实践教学考核范畴,激励教师在主动参与中赢得学生关注和认可。如组织教师担任四年一贯制的本科学生“一对一”指导教师;担任校“五室一站”“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暑期大学生“三下乡”与社会实践活动导师;担任所任课班级班主任、担任大学生社团及学生党团活动、课外学术活动指导教师等,改善了师生沟通渠道与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了解,密切了师生的感情。

  2.提升课堂教学魅力,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

  课堂教学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魅力与实效性,是增强教学吸引力和学生对课程认同的核心所在。

  一是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研究”之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学院立项鼓励教师开展基于受课学生特点的教学改革研究、学生对课程教学认同研究、基于学生视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魅力”研究等系列专题研究,形成的相应研究成果得到适时运用。教师对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注,以及对学生现实需求的认知与理解,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

  二是突出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学院鼓励教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二者有机融合。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采用“专业+道德”“专业+法律”的教学形式,将“道德”和“法律”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所在,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认可。

  三是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前提下,充分尊重教师教学主导权,鼓励教师发挥个人所长,开展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如鼓励教师发挥理性思辨所长,以理论演绎方式展开教学;利用MOOC平台,开展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探索学生与教师“共享讲台”的讨论式教学;基于学生问题的“诊断式”教学等等。学生的深度参与,有效提升了教学的吸引力。

  四是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域。学院以全校公共选修课为平台开设一系列相关课程,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影响力,受到学生积极肯定。尤其是胡宜安老师开设的《生死学》,受到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学生的追捧,作为广东省首批MOOC课程,2015年选课学生已达1300多人。《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对该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进行了长期跟踪报道。

  3.提升教师政治自觉,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集中体现,在于学生对理论的价值认同,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为学生确立其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以此为“终身受益”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教学必须着眼于“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包括学校、教师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共同作用,教师作为这一目标实践的主要主导者,其示范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实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求的重要保证。

  一是坚持课堂教学的严谨与规范,凸显教学的正能量。学院坚持教师的集体备课和专家审阅课件制度,系、部主任对教学内容全面把关,教学副院长和院长对教学内容负全责,保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科学性与严谨性;把鼓励教师教学探索与完善课堂教学规范性、严肃性有机统一,消除和杜绝课堂教学娱乐化、随性化、自我化、庸俗化。

  二是保持教师思想言论的一贯性,以教师理想信念的稳定性为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榜样、提供信心。学院通过政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与考察,以及理论培训等,提升教师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自觉性;强调教师教学言论与学术言论的价值一贯性,避免学术言论与教学言论的自我冲突;强调不同课程教师思想言论的价值一致性,避免对同一问题诠释出现本质性的价值冲突。

  三是保持教师言论与行动的统一性,用教师的政治生活实践为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示范,提供引领。学院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和《教学业绩考评体系》,强调教师政治实践的重要性,注重“言传”与“身教”的高度统一;及时纠正师德不良苗头,保持团队的良好形象;鼓励教师融入学生生活,做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良师益友,将价值引导与示范有机统一,润物无声。

  实践的效果与理论思考

  以培育受欢迎教师团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项目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连续8年蝉联全校唯一“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团队”荣誉称号,在8年累积评选出的80人次“最受学生欢迎”公共课教师中,64人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占总数的80%;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的学生评价得分逐年提高,2014年全部课程年度平均得分第一次突破90分大关,2015学年度达到92.5分,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先后在《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教育研究》等发表了该项目专题研究论文7篇,相关教育教学论文52篇;编著出版了综合反映该成果的系列著作四部:《为师之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路历程》《从教之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成果荟萃》《说课之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14课堂》以及《问学之得——大学生眼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益与理论收益。

  其一,教化与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对基本矛盾,学生主体对教学的认同度,是制约思想政治理论实效性的根本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才有可能实现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教学终极目标与长远效果。教化是化导,针对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条主义影响下误把教化当作“满堂灌”的缺陷,以往教学改革多把着力点放在克服教师话语霸权而采取适宜的化导策略上,不同程度忽视了学生对教学中复杂多样的认同问题。其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使课程让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已经包含着解决教学中认同问题的现实要求。如果说,“真心喜欢”更多是指学生对教师及其教学活动感性的情感认同的话,“终生受益”则是学生对课程的理论产生理性认同的结果。理性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内化于心才有可能深化为信仰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唯有使学生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才能发挥“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的教化功效。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抓住“教师”与“课程”两个关键性要素,集中解决好教学中学生的认同问题,确立提升“教师魅力”“教学魅力”与“育人效果”有机统一的教改目标,以课程让学生“真心喜欢”为前提,挖掘课程的育人内涵与理论魅力,从而实现让学生“终生受益”的终极目标。

  其二,在实践中通过教师团队建设,探索“教师认同—课程认同—价值认同”的联动机制与方式,既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又符合学生对理论知识“认同性接受”的内在逻辑。学生主体对教学的认同度,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因而,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标准,也是实现这一课程教学成效的内在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认同本质是一种价值认同,所谓“价值认同,是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与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认同的特殊性,在于这一价值认同的生成,主要是在课堂内外特定时空中由师生交往并通过教师在学生自觉接受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化导而获得的,这不仅要以和谐的师生互动为前提,而且要以学生对教师的身份认同与课程的教学魅力为条件。因此,把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有机统一,探索与构建“教师—课程—价值”梯次推进和相互呼应内在联动机制,便于学生通过对教师的“身份认同”进而形成对“课程认同”,并最终转化为对理论的“价值认同”。这不仅符合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活动从感性认同(教师认同与课程认同)到理性认同(价值认同)的上升发展与相互作用,而且从学生理论知识接受的角度看,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依从性接受”(学分需要)到“认同性接受”(教师认同与课程认同)并最终达到“信仰性接受”(价值认同)的内在逻辑机理,凸显出教师在这一演进过程中的独到地位和主导作用,有利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那种迫使学生“强制性认同”(话语霸权式灌输)或“诱感性认同”(迎合式教学)的接受方式,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认同度。

  其三,在学科建设、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有机结合中,全面构建“受欢迎”教师团队的指标体系与培育机制,是打造“受欢迎”教学团队的关键性环节。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打造“受欢迎”教学团队,必须厘清“受欢迎”教师的内涵, 确立人生导师的教师观,明确做讲政治,让党真正放心的人;精业务,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人;受欢迎,让学生真心喜欢的人;有自信,让社会普遍尊重的人的角色定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魅力的构成要素。同时,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支持教师的“分层发展”,以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打造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呈现教师的专业魅力,并且根据认知与认同理论,在实践中探索构建“受欢迎”教师的指标体系与培育机制,促进“受欢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培育的内涵式、综合性与精致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1).

  [本文为广东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团队项目(粤教高函[2014]97号-100)、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粤教高函[2015]72号-1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