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依托多学科知识推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

www.jyb.cn 2017年03月3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国际化背景之下,高校德育只有与时俱进,借助其他学科知识的启发功用,运用交叉学科的合力作用,才能不断提高青年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德育对象的新变化需要借助多学科知识,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青年学生思想观念领域的新变化,既需要充分运用传统德育知识,更需要借助多学科知识加以考察。改革创新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高校德育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德育内容的新拓展决定了我们必须在交叉学科视阈下,依托多学科知识不断创新和发展高校德育内容。同时,当下网络信息技术形成的新环境,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必须着力优化和清朗网络环境,改进和提升网络信息境遇中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需要我们有效借鉴和吸纳其他学科知识,积极寻求化解之道。

  高校德育的创新与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需要我们以战略性、系统性、复杂性、创新性思维长远谋划和全面把控。以多学科知识为依托推进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培育先进的德育理念,构建健全的学科体系,拓展丰富的教育内容,创新科学的德育方法,建设规范的师资队伍,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是推进高校德育科学化发展的实效路径选择。

  借鉴多学科知识,培育更为先进的德育理念

  在坚守意识形态性的同时,贯彻以人为本德育理念。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贯彻中坚持意识形态性,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这是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的客观要求。德育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存在的“淡化意识形态”和“过分强调人文关怀”两种倾向,需要我们坚守意识形态性与以人为本相结合,在坚持高校德育意识形态性的基础上,坚持德育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坚持意识形态性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本质性特色;坚持以人为本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与宗旨,符合时代变化和要求。因此德育要坚持党性和人性密切结合,实现价值观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

  在重视道德教育观的同时,秉承全面发展教育理念。高校德育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但道德教育不是全部内容,培养道德良善的人不是德育的唯一目标。按照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要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进一步重视和研究。同时,在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今天,高校德育更应该秉承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在保证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正常开展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和拓展个人能力和鲜明性格教育、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培育、全球意识和全球视野培育、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培育、环保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等内容,积极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在关注群体德育的同时,改进个体微观教育理念。德育理论和实践在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群体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微观层面的德育问题和需求,关注青年的个体价值观的培育和涵养,促进青年学生人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全。高校德育要对人的情感、意志、品格等心理要素,求职、职业、职场等工作要素,亲人、朋友、同事等人际要素,爱情、婚姻、家庭等生活要素深入研究,关注个体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需求欲望、人际关系和社交素养的现状,研究非智力因素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将宏观与微观统一起来,才能突破德育学科发展的瓶颈,落实德育的根本宗旨。

  依托多学科知识,构建更为健全的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面对文化价值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局面,高校德育必须加强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潮,引导青年学生理性客观认识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以更加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话语形式、学习载体来传导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不断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促进高校德育研究科学性,我们要继续强化德育研究,凝练学科方向、打造研究范式、培养学术队伍,充分吸收德育实践新鲜经验、广泛借鉴相关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不断优化高校德育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独立性和依托性密切配合。学科独立性本质上是学科定位归属明确和学科研究对象规范。中国高校德育是与西方国家公民教育、通识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中国高校德育的目的就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系好“扣子”,走对路子,葆有崇高的信仰、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高校德育与伦理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相近学科也有不同。加强高校德育的学科依托性,既要积极借鉴相关学科在研究理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等方面的新突破、新发展和新成果;又要根据德育学科建设实际,结合具体研究问题,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全面开放,多维借鉴,深度吸纳,提升学科的问题意识、交流意识、对话意识和合作意识,在交流、对话和竞争中,提高德育学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吸收多学科知识,拓展更为完善的德育内容

  科学优化高校德育的传统内容。面对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增强、选择性增多、多变性增大的现实,我们不能放弃业已形成的比较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而要在科学分析青年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品格和人格心理的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配置高校德育的传统内容。德育应该继续坚持教育青年学生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践行者。德育也要更加重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升、身心健康的健全、人格品性的养成等内容,积极探索个体心理特征和人格品性发展,深入研究群体和个体价值观念、共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切实拓宽高校德育的鲜活内容。在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深入发展,并深刻影响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今天,高校德育关注青年学生的德育的新挑战、新机遇和新需求,大力完善和拓展德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德育理论宣传和实践工作,在坚持和完善传统教育内容的同时,着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网络公民意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等内容,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和忠实的实践者的同时,学习和提升有效应对时代变化所应具备的品格和意志、能力和知识。

  融合多学科知识,创新更为科学的德育方法

  合理吸收其他学科科学的研究方法。高校德育研究既要沿用传统研究方法,如以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和归纳演绎为代表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以文献分析、科学抽象、理论思辨为代表的经验性研究方法;更要积极借鉴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如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代表的方法体系,以网络信息、大数据为基础的统计方法,为高校德育研究提供更为合理、科学、健全的研究工具。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有机结合,善于择取契合高校德育研究对象的科学方法;并在积极的实践工作中,考察方法的实际效果,在修正和完善中探索和形成高校德育特有研究范式和方法。

  不断创新高校德育的教学方法。德育在对传统教学方法如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科学管理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等优化组合,发挥最大效力的同时,需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变迁,不断创新高校德育的教育方法。一是实施网络教育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等性和虚拟性,增强德育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在网络教育中借助于高科技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如网络时事直播、网络课程共享、网络论坛交流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及时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二是实施社会实践法。建构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模式,首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增强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度;其次是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给予学分保障,通过深入基层和调研社会加深大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同体验。三是实施互助教育法。教学过程中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建设学习互助小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强化多学科知识,建设更为规范的师资队伍

  高校德育研究专家化。高校德育研究急需构建完善的德育理论体系,深化学科基本矛盾、主要规律、核心范畴、发展趋势研究,为学科发展奠定理论基石。针对学科元理论研究不足,学科基本概念范畴存有争议,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尚有脱节等情况,需要一批专家学者以德育发展为中心,形成高校德育学术研究共同体,促进德育学科的科学化发展。积极促进高校德育研究专家化,制定相关激励性政策和保障性制度,开设专项科研项目,为德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提供平台,吸引更多的年轻学者加入德育研究工作。同时要引进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和人才资源,拓展德育研究的学科视野和学术素养,实现学科研究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高校德育教学专业化。目前德育实施过程中,言说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教学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德育教学应该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活泼的形式吸引人、以丰富的情感打动人的实践活动。德育教学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学科知识与理论素养的提升和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的增强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的专业化培养,需要从德育学科生成和发展的环境中自主培养,一是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和辅导,使其充分理解自身承担的历史使命,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二是要重点吸收和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或者其他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健全建强队伍,破解目前教学队伍专业背景庞杂,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的局面。

  高校德育工作职业化。促进高校德育工作职业化,一是要转变工作观念。主要在于增强德育工作者的自我认同度和职业自豪感,要引导德育工作者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并在工作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和价值的认同;同时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制度保障,提供职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是提升工作能力。主要在于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要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断吸取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把握理论热点难点,关注德育最新动态,引导学生成才成长。三是构建工作模式。主要在于形成党政工作、共青团工作、辅导员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良性互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工作新格局。四是强化培养机制。主要在于通过定期的培训和教育,帮助德育工作者夯实理论基础,掌握理论精髓,增强工作能力,发展工作素质,养成职业道德。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