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

www.jyb.cn 2017年03月3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由之路。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高校扩大就业,是高校综合改革的迫切要求。面对新形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须着力提升就业层次和人才质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从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转向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十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理解较为狭隘。一般来讲,政府、社会与高校普遍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创办企业的自主创业者,这导致当前的创业教育过度偏重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弱化了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功能。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重视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上创建新事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忽略了对于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因而在机制上很难建构起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受益面偏窄。以自主创业为导向的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仅面向极少数兼具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比如,很多高校采取“精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少数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成功来评价学校整体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这种做法显然是有失偏颇的。调查显示,全国在校大学生仅5.93%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仅为2.16%。创新创业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忽视了基础性和全面性的功能,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效性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却各自为政,互不衔接,造成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体系而独立运行的现状。调查表明,深入影响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因素分别是朋友圈(21.84%)、社会实践(19.17%)和企业活动(16.54%),而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主体的高校并没有在提升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知识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因此,高校必须要找到有效的途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目前全国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还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大多依托学校学生处、就业处、团委、教务处、商学院等部门或学院,以兼职管理为主。如果以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等形式组建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管理部门,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就会更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这种专职管理部门可以集教学、管理、科研和学科建设于一体,可以实行实体二级学院和职能管理部门的双重职能。

  影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深层原因

  以“自主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传统理念导致了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功能的理解出现偏差。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对“创业”内涵理解上存在着误区:仅仅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以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的教育,这导致绝大多数大学生无法在高校接受系统、全面而持续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未能有效展开。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其功能应该是分层分类地培养不同类型学生的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然而,以培养自主创业者为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操作层面过于偏重实践领域,大多停留在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而忽略了课程实施的主战场,使得学生的创业活动显得“激情有余”而“耐力不足”,无法全面而持续地对全校学生发挥应有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侧重于具有一定创业经验和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潜在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所实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与校外企业合作创立孵化器,开设各种类型的创业先锋班,设立创业学位证书课程和创业证书项目等方式。这些方式所涉及的创业人群极为有限,创新创业教育倾向于特定群体或“精英”学子,受益面相对较窄。如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忽视了对多数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创业的功利性作用,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塑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法得到持续地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之外,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状况。专业教育是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出现了偏差,脱离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少数人的实践,注重他们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而忽视了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即使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往往存在着数量有限,形式单一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领域缺乏知识的共享与融合。

  创业管理定位模糊,导致相关部门职责冲突,权责不对等。从一些高校所设立创业学院来看,定位有实体和虚体、部门和二级学院、合署办公等模式,有些学校是归属学工口,有些学校是归属教学口,有些是靠兼职人员管理或少数几个专职人员,这自然难以充分有效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职能,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建议

  形成“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在培养自主创业者的同时,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多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更多是以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要目标,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然而,对于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而言,存在资源、经验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还比较低,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面狭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理念,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用创业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待工作”,把创业与人的终身发展联系起来,与个人事业的成长联系起来,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持续性的“创业观”教育,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层次,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进而在大学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

  构建分层分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最大限度地使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面。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同学习需求,建议各高校实施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与精细化。分层方面,一是通过通识教育、创业文化传播培育全体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二是通过众创空间、创业苗圃等挖掘兴趣学生的创业潜能;三是通过创业课程、特色班级等发展意向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四是通过孵化区、园区、实训营等提升创业学生的创业实务。分类方面,以新兴产业创业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行业类别、不同学生类别实施不同的创业课程与创业实践,形成设计、影像技术、“互联网+”、电商、新媒体、公益等多个类别的创业项目布局。

  创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机制,建设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验区。建议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试点院校,探索建立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验区。在实验区内遴选一批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较强的专业,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导向,从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实习实践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性改革,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有益经验。高校可以对已有的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进行结构调整,挖掘并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灵活机制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组合,从而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通过实验区的建设鼓励各高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吸引大批专业教师参与其中;通过各种专业类创业课程的学习和多渠道创业实践的锻炼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创业意识、专业创业能力和专业创业实践经验。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成立能够实体运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效能。一是从体制上要建立实体运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其主要职责在于统筹全校的创业资源,统一制定并实施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等领域的建设与改革等,从而成为高校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施机构;二是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制度。如加大教师职称评定中创新创业教育指标权责,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学分与专业学分互认机制,建立专门针对二级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机制、创新创业教改项目与校级教改项目认同机制等;三是构建“学校层面-院系层面-试点班层面”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体系。在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合理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政策、机制、组织、资源保障,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众创空间。在院系层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三大融合,建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实现从“想创业”到“能创业”的转变。在试点班层面,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工程,将“岗位创业认知、岗位创业训练、岗位创业实习”交叉渗入,以点带面,构成连续性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辐射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实践。

  建立“空间+文化”协同机制。空间即是发展高校“众创空间”,构建递进、立体式结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文化即是培育高校“创业文化”,以形成地域与校园文化互融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高校可依托当地产业特征、文化资源打造不同区域风格与特点的创业文化。要将各地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可结合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设立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并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整合校外创业资源,加强与属地政府、民间资本合作共建,集聚创业优惠政策和服务,打造高校创业文化精品。与此同时,要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创业活动(讲座、培训、竞赛等),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发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营造“创专融合、学优而创”的文化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情绪,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团队,形成一种空间和文化。

  综上所述,在当前“双创”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要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与专业教育脱节、受益面偏窄、缺乏专职管理导致的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多层面地进行深度改革,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实现从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转向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同时大胆实施“创客战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展有计划、有重点的“创客”运动,从“创客空间”到“创客之校”,推动“创客时代”的来临。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编辑部. 2015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 教育研究,2016(2).

  [2]张大良.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促进高等理科教育内涵发展[J].高等理科教育,2015(10).

  [3]徐小洲.岗位创业: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之道[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1).

  [4]黄兆信等.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12).

  [5]宣勇.理念、路径与制度:创业教育视域下的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VIA15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届青年学者,温州医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院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