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建立校友捐赠与校友工作的良性循环

www.jyb.cn 2017年04月0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校友已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友捐赠、社会捐赠已成为高校发展重要的资金来源。国内高校纷纷成立或完善校友工作的专职部门,同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注册成立校友会。

  我国高校校友事业蓬勃发展,校友捐赠无疑是其中亮点与焦点。领头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校友捐赠总额突破了10亿(见图1)。一些校友的大额捐赠也屡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毋庸置疑,我国高校校友捐赠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在高校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总结通过校友工作来推动校友捐赠,以及通过校友捐赠来推动校友工作发展的机制,以突破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我国高校校友捐赠基础薄弱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的私立大学校友会发展历史悠久,同时,与校友会工作密切关联的大学基金会的管理和运作专业规范,美国大学的校友捐赠理念和实践无疑成为后来者学习和参照的模式。与之相比,我国高校校友捐赠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校友捐赠的结构反映校友工作发展的不平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办教育,私立大学基本消失,各高校国内的校友组织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旅居海外、港澳台的老校友回到母校看望师长,陆续有了一些捐赠,这对当时预算有限且发展急迫的大学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当时,相当一部分高校校友工作的专职部门和人员都依托于校办。之后,随着校友捐赠的不断增加,各高校陆续成立了负责校友工作的专职部门,有些大学参照国外惯例,陆续恢复成立校友会。

  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我国高校校友捐赠的数据是从1990年开始的。《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1990年至今,全国高校收到社会捐赠总额为750亿,其中校友捐赠总额为171亿元,占总捐赠额的22.8%。而根据美国教育援助委员会(Council for Aid to Education)的统计,仅2011年,美国高校社会捐赠总额就达303亿美元,其中,校友捐赠78亿美元,占总捐赠额的25.7%。

  对比美国,我国高校的校友捐赠总额与美国高校有着较大差距,这当然与社会财富的积累程度以及财富再分配的制度安排有密切关联。但更突出的问题是,我国高校校友捐赠的结构不合理。从1990-2015年校友捐赠数据来看,排名前十的高校的校友捐赠占比达58.4%,而少数精英校友的捐赠(豪捐)在单一高校中所占比例更是惊人。而据美国教育援助委员会(Council for Aid to Education)的统计显示,2014年,美国获捐金额排名前十的高校获得的捐赠占全年总捐赠数的17.5%,单笔大额捐赠对数据的影响小,这和校友捐赠总额基数盘较小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显示出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和校友捐赠的不平衡,同时也彰显了我国高校发展和校友工作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大额捐赠并不具有可持续性,普通高校的捐赠乏善可陈。国内大学被认为将过多重心放在对学校有“价值”的少数校友,而忽视普通校友,无法为大学发展带来可持续的资金保障。这些思考带来对校友小额捐赠的大力呼吁,而校友捐赠率成为方案的核心概念。

  2.校友捐赠率偏低反映校友工作基础薄弱

  校友捐赠率(Alumni Giving Rate)是衡量校友工作的最重要指标,也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大学排名的核心指标之一。美国知名大学的校友捐赠率平均在30%-40%。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两个年度平均校友捐赠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的数据高达62.9%,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校友捐赠率达到了48%。而据中国大学校友会网站显示,国内高校校友平均捐赠率不到5%。事实上,国内各高校基本没有校友捐赠率的官方统计。

  校友捐赠率反映大学教育水平、校友对母校教育品质和理念的认可。国内高校校友捐赠率偏低,也反映出我国校友工作基础薄弱的现实。维持较高的校友捐赠率,需要广泛的校友联络、长期的贴心服务,需要建立全校校友返校的传统,需要大量专职的校友工作队伍保障,以及形成稳定的校友认同和校友捐赠文化等。这正是考验校友工作基础的关键所在。国外大学,特别是美国私立大学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传承才形成今日校友捐赠和大学基金会的规模和格局,其校友捐赠建立在深厚的校友工作基础之上,通过长期有效的校友服务来增进校友认同,循序渐进,维持校友与学校良性互动,最后水到渠成。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校友基础工作上也开始练内功。从国内高校校友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校友基础工作正借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交媒体,以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在短期内实现成效提升。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成为校友小额捐赠的创新工场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超速发展,为创新筹募方式、拓展捐赠渠道、提高校友捐赠效率提供了方便和可能性。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对于小额捐赠的推动主要体现在:

  1.捐赠渠道的便利

  将流行的电子商务“网购”与“捐赠”相结合,将“捐赠”转化为“网购捐赠项目”,这种一站式服务新颖又有趣,有助于吸引大批习惯网上购物的年轻校友。在这样的创新捐赠平台上,校友选中捐赠项目,选择数量,放入捐款车,然后点击支付,几秒即可完成整个过程,简单便捷。捐款成功后还可随时查看个人捐赠记录,并获得捐赠积分和捐赠赠礼。校友年度捐赠网将项目查询、捐赠名单、捐赠故事、捐赠记录、捐赠赠礼、在线支付等整合在一起,满足了小额捐赠的基本需求:便捷、高效、透明、参与以及服务,受到校友的广泛好评。

  2014年,移动端捐赠和支付逐渐成长为新的热点。部分高校校友会与基金会密切合作,推出了基于移动端的校友捐赠项目,与校友年度捐赠网互为补充,成为捐赠网的“前锋”,收效显著。同时,小额捐赠的网上支付途径也大大拓宽,支付宝、网银,PayPal( 海外捐赠)、微信支付等的快速发展,对小额捐赠有很大的推动。校友捐赠网和移动端校友捐赠平台的传播效应,也吸引了不少过万、甚至上百万的中等和大额捐赠,小额捐赠的热度直接助推提升了校友捐赠的广度和深度。

  2.筹募方式的创新

  捐赠离不开筹募活动,线上项目推广与线下筹募活动相结合,才能不断推高人气,实现捐赠目标。复旦大学校友会将每周五设定为“校友捐赠日”,通过微信公众号固定推送捐赠项目。校友会联系采访校友和班级,让大家回忆校园生活、讲述个人经历、感怀同窗师生情深,文后推出相应的捐赠项目,让捐赠变得温暖感人,同时校友在朋友圈和同学群转发文章,成为捐赠劝募人。校友会也积极组织各类线下活动,如动员校友分享海报、微视频、照片、捐赠证书获取礼品等,提高网络传播的深广度和捐赠的参与率。

  筹募方式的创新,让校友在捐赠的同时,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事实上,国内高校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传播而形成的校友小额捐赠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如北京大学通过微信推出了“118,我给母校发红包”的捐赠活动,得到了89444名校友的关注,6826人次校友参与其中,共收到了199694个红包,效果显著。浙江大学“我捐了,你呢”项目鼓励校友捐赠成功后分享出去,邀请朋友一起捐,也引发校友围观。来自熟悉的同学朋友的号召,有着非常强大的动员能量,这种蕴含情感的捐赠是有温度的,也是可持续的。

  校友小额捐赠是校友捐赠率的关键。2015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10周年,参照国外大学的做法,复旦大学校友会首次提出了“校友年度捐赠”(Alumni Annual Giving)的概念, 校友会联合基金会,以全球校友会和院系为网络,拓展校友捐赠渠道、创新校友捐赠筹募方式,统筹校庆110周年校友小额捐赠,取得一定的成效。2014年5月至2015年底,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校友小额捐赠(万元以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共募得1052.9838万元,逾1.5万人次参与。虽然相对30万的校友总人数来说,校友捐赠率也只有5%,但仍然有巨大的空间。

  校友捐赠成为国内高校校友工作突破的载体

  目前,校友捐赠已经成为高校竞争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国内高校校友工作取得突破的重要载体。

  1.校友捐赠推动校友工作专业化

  近年来,校友捐赠的成绩有目共睹,国内各高校纷纷看到了校友工作的潜力,普遍设立了以校友会和基金会为主体的专职部门,行政支持到位,专职工作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校友捐赠相比于其他校友工作来说,工作链条长,专业化要求高。为了达到捐赠目标,学校需要精心策划、做好项目设计、广泛联络、组织活动、宣传推动、后续跟进、更新信息等,这些工作涉及校友工作的各个环节,可以说是对校友工作的全面检验,对校友工作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校友捐赠提升校友服务能力

  校友捐赠需要坚实的基础,其中持续的服务能力尤其关键。参与过捐赠的校友是大学校友会重点维护的群体,因为这个群体的校友信息最完备,与母校和校友会接触最频繁,如果校友会持续做好服务,这些校友继续捐赠的比例会非常高,而且他们的捐赠体验直接影响着其他校友是否决定加入。为进一步开展校友捐赠,大学校友会必须注重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提升校友捐赠体验,精心策划,增强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感情。反过来,捐赠成绩也是校友工作最好的验证,由此,高校应建立起校友捐赠与校友工作的良性循环。

  3.校友捐赠丰富校友文化的内涵

  校友捐赠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校友自身发展的状况、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质量和教育体验、毕业后母校主动联系的频率、学校发展的现状等,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好的捐赠项目除了在资金上解困,还可以很好地根植校友文化,形成校友文化传承,假以时日,这些将成为校友捐赠背后的精神财富,丰富校友文化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都有了一定的积累。近几年,国外高校也纷纷到中国设立中国地区校友会,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校友筹募的热点地区。由于国内高校校友工作普遍开展较晚,校友捐赠在校友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开始强劲萌发,这对我国高校校友工作产生巨大压力,但也带来了发展机会。目前来看,校友小额捐赠的成功,为大额捐赠积累了丰厚的基础,凝聚了校友的力量,培育了校友文化,也极大地提升了高校自身的校友工作水平。国内各高校一方面要继续夯实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借力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不断创新校友工作和捐赠工作载体,并以校友捐赠带动基础工作,相互借力,让校友也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顾建民,罗志敏.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的阐释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13(8).

  [2]侯东军.校友捐赠对高校发展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3(6).

  [3]朱林.中国的大学为何少有校友捐赠[N].工人日报,2016-1-22.

  [4]侯东军.我国高校校友捐赠现状及促进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6(4).

  [5]袁胜利.浅谈高校校友捐赠与校友情感培养[J].统计与管理,2013(2).

  [6]高艳.情感维护:高校校友捐赠长效发展的广泛基础——基于长尾理论视角[J].会计之友,2016(7).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校友会】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