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高等教育转型中师生教学关系的转变

www.jyb.cn 2017年04月0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是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任务,由此对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学校教育系统结构变革的具体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换句话说,“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正是整个“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主体与核心。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必然要求师生教学关系进行新的转变。

  教学相长、合作共享是师生教学关系的主要特征

  师生教学关系是以教与学的关系为核心的复杂关系。对师生教学关系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两种角度。一种是从实体思维的角度来探讨,提出了主客体关系、双主体关系、主导主体关系,其中一个重要成就是确立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主体来看待,学生才可能真正获得发展。另一种是从关系思维的角度来探讨,提出主体间性交往关系,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建构主义理论、交往行动理论的发展,开始关注师生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关系、互动关系、交往关系,主张构建师生间交往互动、主动对话、平等交流、共同发展的关系。随着对师生教学关系的深入认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价值意义越来越彰显,大学所追求的旨趣也越来越朝向学生本位。

  随着信息技术深层次的发展、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大数据(Big Data)、“慕课”(MOOC)以及“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作为一个潜在的革命挑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师生教学关系。以前面对面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讲授还是与学生对话,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对多的形式;而“翻转学习”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形式,不管是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还是课堂上师生面对面地互动交流,都围绕着学生中心展开,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这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革命促使知识的获取方式更加多样化、学习行为更加自主,从而超越学习本身。在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施教者和受教者必然发生交往行为,产生交互作用,达到相互沟通和融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所谓的“主客体”消失了,师生融入于一种自然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因此,平等对话、交往互动、教学相长、合作共享是师生教学关系的主要特征。

  高等教育转型对师生教学关系提出新的要求

  师生教学关系的新特征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开发者、促进者、咨询者、合作者,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中心,朝向学生本体,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

  1.师生教学关系从单向式走向交互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成“先教后学”的教学关系,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由于受授课方式、上课时间、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的制约,师生互动是极其有限的,教学通常成了一种被动的、强制的单向灌输式活动。“慕课”平台引入了社交理念,来自不同地域的授课者与学习者依托网络社区进行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多主体、多向互动的分布式认知结构——认知不仅发生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还发生在人与人、人与平台的交互过程中。“慕课”挑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交互过程。正如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生成不是单纯个体内部的事件,也就是说,知识是通过大量心智的辩证的交互作用而建构的。知识形成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是个体不断对话、参与和互动的过程。

  “课堂-在线”学习环境实现了课堂教学不同的互动形式,包括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内容、学生—媒体(平台)不同层面的交互,在互动过程中不断产生心智的激励,共同分享彼此的思想、观点和知识,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2.师生教学关系从权威走向平等

  在传统课堂,教师代表权威和真理,学生更多服从于这些权威和真理,而不是批判和怀疑。批判思想是促使人类知识、认识不断发展的源泉,缺少批判性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也不利于促进知识的发展。知识建构是通过与他人开展批判性对话才能获得的,这种对话致力于实现“交往合理化”,让对话主体之间进行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对话,在相互理解、互为默契的基础上进行交往。所以,知识的构建建立在主体间的交往,首先要确立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平等”地位。

  网络社交时代背景下,知识获取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化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一个学习个体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及时式”学习,成为积极的学习者,由此学习者被赋予了更多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机会。此时的所谓“教育者”对教师而言只不过是一种制度身份,其在与学生的知识(包括价值、规范、态度、生活方式等)互动中的实际地位(或可视为实际扮演的角色)已变成一个“非教育者”;同理,此时的所谓“受教育者”对学生而言也只是一种制度身份,其在与教师的知识互动中也已变成了一个“非受教育者”。由此,教育者与非教育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些客观上要求摒弃教师的绝对权威,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师生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的关系。

  3.师生教学关系以“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注重关心自己的教学,关注自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高等教育转型要求教育者从关注自己的“教”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学生成长过程的数据对于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是至关重要的,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与工具来收集学生成长过程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建立在云计算基础上的技术具有对信息大规模处理的功能,能够记录、处理、利用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数据。教学行为从完全凭感觉、凭经验和凭判断走向大数据的支持。通过数据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行为,分析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业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帮助学习上有需要的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看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并个性化地提供学习支持;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改善提供支持。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技术,都将围绕学生中心,推动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变革,帮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师生教学关系的重构

  教学改革不断消解师生支配—从属、传递—接收、权威—依存的教学关系,重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双方相互依存、互相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把师生看作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共同依存关系,强调“共同价值”,师生因共生共存而彼此之间具有互主体性,“当我作为我自身而存在时,他人也同样作为自身而存在,‘我’与‘他’彼此互依、自由共在”。共生关系是把师生视为彼此互依、自由共在的学习共同体,因此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重构的师生教学关系是一种共生互学、协同合作、交互体验的关系。

  1.共生互学的教学关系

  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观体现的是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相互促进,教育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翻转课堂”使“老师在课堂上讲课,课后让学生回家做作业”的传统教学习惯、教学模式发生了“颠倒”或“翻转”,变成“课前在家里学习教师的视频讲解,完成知识学习,课堂上与师生互动,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想法与教师或同伴交流”。这改变了师生教学关系长期存在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同时也改变了师生教学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问题的研究者,而且是与学生相互促进的学习者。在师生深入的互动、研讨、思想交锋过程中,学生提出的观点可能超越了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相对于单纯的讲授式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也更难驾驭,这客观上也促进了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

  “慕课”创造了大规模的网络课程,由此产生相关信息的数据化,特别是关于学习者相关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利用。数据分析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引发了教师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优化学生学习的课程?为学生选择哪些合适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里? 哪些学习内容需要教师多次强调?学生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出勤、作业、投入的学习时间、师生互动等)?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课程教学进行不断丰富、提升以及深刻的反思,才能不断满足学生优质、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知识形成主要依赖于学生间、师生间交互的深入开展,这个过程不仅赋予学生新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而且是教师自我实现的基础。原因在于,面对复杂教学的挑战和冲击,教师要从自我的封闭中走出来,不断实现自我的适应和超越。在这个层面上,师生教学关系已经不能完全定义为支配—从属关系,而是教学相长、共生互学的关系。

  2.协同合作的教学关系

  处在网络社会化的环境中,学习者可以通过视频、论坛、微信、微博和其他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师生在协作的社会关系中创造建构知识。社会联通是师生关系发现、建立和优化的过程,是社会化联系的基础。在社会联通的基础上可以形成信息交流分享的通道,基于这些通道我们可以去聚合信息、分享信息,并进一步对信息进行管理和过滤。进而,人与人之间可以进行各种协作性活动。这种带有参与、分享、倾听、对话特征的知识构建,引入到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学生成为了教学的积极开发者和合作者。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强调的是师生间、学伴间的联结与互动,创造出一个整体存在的学习合作者。共生行为的本质是互惠、互补、合作,事实证明,共生系统及各共生单元互惠互利,在互相合作中得到发展和进化。协同合作意味着师生双方在合作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学习任务,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成学习共同体。

  3.交互体验的教学关系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活动中获得的,在相互促进的成长中感受体验的。“慕课”中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短小视频,基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穿插性即时思考问题,基于社会建构和行为主义的讨论答疑空间,以及基于建构主义的集成模拟练习、交互式练习的及时反馈、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甚至是采用可视化活动引入新的角色扮演与学生互动,都是创设了“有情之境”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体验感”和“参与感”。“慕课”创设情景化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感受力,从记忆知识转变为体验知识。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2]何世忠,张渝江.再谈“可汗学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

  [3]孙俊三,谢丽玲.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研究范式的扬弃和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04(4).

  [4]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

  [5]姚文峰,黄甫全.异化与重构:批判教育学视野下的师生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12(6).

  [6]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

  [7]向平,卢东民.慕课(MOOC)时代的高等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2014(9).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