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明确产学研用商融合的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

www.jyb.cn 2017年04月0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教育、科技和人才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长期服务行业发展的办学历程中,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基本围绕行业的产业链进行专业设置,逐渐形成了与行业密切相关的、较为集中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当前,如何发挥高校优势为经济发展服务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行业特色型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目标,明确产学研用商融合的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着力提高服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行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产学研用商的变迁及内涵

  大学职能的发展演变是由单一职能向多重职能和复杂职能体系变革创新的过程。从古希腊到近代初期,大学只有单一的人才培养职能;在工业革命推动下,19世纪初洪堡改革之后,大学开始强调科学研究;19世纪中期以后,为满足社会需要,美国建立了一些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应用型大学,由此开启了大学为社会服务之门;二战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职能不断扩展,出现了一系列新职能,如大学的生产经营职能、发展高科技及将其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等。大学在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实务及发展,科学技术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为紧密,产学研结合、科技推广应用、产业化发展等形式加速了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906年,美国的赫尔曼施奈德教授首次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提出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很快为众多国家所采用。产学研合作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协同利用各自拥有的资源(资本、人力、技术),通过团队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由此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产学研合作既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其本质就是改变交易成本,是一种由经济杠杆“撬动”的生产研究经营活动。

  “产”主要指产业,就是由诸多企业构成的市场主体。企业是距离市场需求最近的主体,最具有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内在需要。“学”主要指高校,在人、财、物等资源基础和创新性科研成果积累方面具有巨大优势。“研”主要指研究机构,“学、研”是协同创新的智力支撑,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良好的科研条件与完善的科研环境。“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目标用户,二是指应用。满足了目标用户的需求也就实现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将目标用户纳入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来,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它不仅要分析(满足)目标用户(即市场),更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介入机制,使用户和广大消费者能够介入到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来,使用户需求真正成为企业创新的目标。实践表明,产学研用融合的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商”既是行业理念和方法,也是产学研用的“粘合剂”,意味着要运用商品经济的理念、规律与市场手段,加上政府的宏观调控,通过各方效益最大化和市场公平化机制,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大学与研究机构要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科研成果攻关,避免技术与市场脱节、科研工作与市场需求脱节,在科研成果实现之后还要尽快通过企业将科研成果付诸应用,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企业应该以目标用户市场需求为导向;高等院校以培养社会、企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提供产品、破解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导向;研究机构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实现研究成果快速向实用技术转化为导向,形成协同创新的关系纽带。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实践表明,推进产学研用商结合,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以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有利于科技、教育和经济的结合,也有利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推进产学研用商融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产学研用商融合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要更多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研成果;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指出,要“围绕打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为纽带,以资源开放共享为手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强各类创新主体间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科教融合发展”。加强产学研用商合作,是催生新的发展动力的有效途径。要做好产学研用,就必须运用好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机制,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遵循商品交换的规则,研究产学研用这一新型的“商品”规律与运作模式。通过产学研用商融合,集聚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产学研用商融合是行业发展的紧迫需求。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逐渐认识到行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而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要拥有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当前,行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日益加速,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集中社会各界科技力量支持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是提升行业竞争力,进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立足的关键。行业特色型高校集中行业内的优势力量进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活动,可以提高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为行业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产学研用商融合是行业特色型高校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1999年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后,高水平行业型高校与原行业的“血肉联系”被打破,与原行业系统间的沟通渠道和机制日益弱化,继而在行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失去了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扶持,服务行业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同时,来自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减少,而各高校办学规模却逐步扩大,导致办学经费紧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水平行业型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发挥。科学研究是高校开拓知识领域、创新知识系统的基本任务,也是办学特色中彰显“特色”、表现“亮点”的地方,它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改革发展,必须依靠产学研用商融合,实现其融财、聚财、聚才的办学效益最大化。同时要结合国家整体部署,按照“特、专、新、优”的新型智库标准,选取当前和今后行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积极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和依据,当好行业外脑。

  产学研用商融合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在推进产学研用商结合的过程中,行业高校从实际出发,面向我国经济建设具体需要,结合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体模式。如,加强与所在地区的合作,与企业开展横向合作项目,积极为企业服务;引入风险投资,对大学的科技成果进行孵化和再开发;利用大学的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辐射;发展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校的技术成果进行集成;组建高校科技网,架设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院校调整之后,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不再受到特殊照顾,要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谋取发展。一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一批同类型院校合并,多学科及规模优势凸显,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办学空间;二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受行业波动影响较大,在行业景气时,就会有一批高水平高校特别是一些高水平综合型高校争相进入相关的行业领域,无疑带来了竞争压力;三是一些划转地方管理的行业特色型院校常常围绕某个学科,集全校之力加快建设,形成资源集约优势,对同处一个行业的高水平特色型高校发展形成竞争压力;四是行业特色型高校服务的一些大型企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具有技术创新主体优势,如果学校不能占领行业技术创新前沿,就有被行业忽视甚至抛弃的危险;五是行业高校受固定思维模式影响,重视科研成果,但对成果转化与应用关心不够,缺乏市场意识。

  还有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首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界限分明,难以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和协调,造成了许多重复浪费,彼此之间难以实现跨学科深层次的协同合作。科研人才流通也因此受到阻碍,设备设施共享未能全面实现。其次,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在运行机制、沟通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内容上都存在不完善之处,比如,各级政府部门、产业管理部门在紧密配合和有效管理方面有所欠缺,各方沟通不畅问题未能很好解决;我国现有评估机制,无论是政府对高校,抑或高校对教师及科研人员,主要还是以科研项目立项级别、科研课题产生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高低来评价,这使得研究者更多考虑申请课题的级别和数量,以及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而非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高校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相关激励措施欠缺,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加强产学研用商融合的路径分析

  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行业学科优势,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主动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与相关行业企业和地方的科技交流合作,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要积极推动产学研用商融合发展。作为引导者和推动者,政府最根本的职责是采取措施,加大投入,给予法规政策倾斜,大力支持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不断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在沟通交流手段、资源配置方式、产权分配模式、风险分担方式、组织人事管理、评价考核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开展机制改革,协调各方关系,推动交流、沟通与合作,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国家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政府部门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构建有利于推进产学研用商融合的政策导向机制,对区域内各行业产业与行业特色型高校结成产学研用商合作或联盟进行鼓励和引导,带动更多企业与高校参与,通过以产促研、以研助产、产研兴学,将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政府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要努力营造开放统一、依法管理、公平竞争、诚信合作的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和当代科技与产业前沿,着力支持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产业变革,支持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小微企业和“草根”创新创业,促进培育形成尊重创新创造、激励支持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要深化创意创造、创新设计对于提升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发挥科技原创和创新设计在集成创新中的基础核心和关键引领作用,加快提升我国产品、产业、品牌和经营服务的创新创造能力,培育建设创新创造、精益求精、诚信服务、合作共赢、敢为人先、引领世界、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产业文化。

  行业特色型高校要转变办学理念。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积极主动参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鼓励引导教师、科研人员树立起重视成果转化、服务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要善于利用市场规律规则,利用好市场资源,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把科研创新队伍引入产业第一线,把创新平台延伸到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中,使行业、区域经济实现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产学研用商互为链条,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和实践竞争力。

  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形成独特的科研优势。行业特色型高校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要完善自我,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前提下,加强内在科教融合,努力实现科研的“五个延伸”:科研平台从校园向社会和课堂延伸;科研主体从单纯的教师、研究生向行业企业延伸;科研范围从纯学术领域向工程应用技术领域延伸;科研评价取向从文章数、成果报奖、评职称等“功利”倾向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效益导向延伸;科研本色从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视角向对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零容忍的要求延伸。

  行业特色型高校要主动对接行业发展需求。行业特色型高校只有抓住自身行业特色优势,着眼于优势专业或行业尖端问题,坚持产学研用商合作,才能不断提升科研实力,为学校发展谋得先机。行业特色型高校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起持久的、稳定的沟通和联系机制,保持信息畅通,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面临的科技难题;要发挥学校在学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行业企业以及国家的需求相对接,特别是要通过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强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问题的研究,联合承担关系行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支持甚至引领行业的科技进步。

  行业特色型高校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行业特色型高校只有立足地方,主动融入到区域经济建设中,更好地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服务,才可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要调整战略定位,建立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以区域为依托的产学研用商合作平台。特别要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身服务面向的重心,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形成科学有效、协同发展的互动机制。

  行业特色型高校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长期办学实践中,行业特色型高校形成了传统综合型高校所不具有的行业特色、行业声誉、行业地位,在满足产业升级和行业创新以及培养行业创新人才等方面优势突出。服务决定地位,要保持在行业领域的龙头地位或发挥引领作用,行业特色型高校必须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发展需要,适时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学科建设水平;要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建立与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要更加注重应用技能、职业素养、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在企业建立联合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利用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创新人才,这也是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功能的重要体现。

  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大力加强平台建设。行业特色型高校要主动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产学研用商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瞄准行业面临的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加大投入、整合队伍等形式,建立面向行业未来发展的学科大平台,把科技创新推到行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占领学科发展的制高点,并主动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任务,开展系统深入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为推动行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要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建立面向支持行业技术创新的科研实体,包括在企业建立研究所、研究院等研究实体,研究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并实现成果就地转化。

  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加强与行业的文化互动。行业特色型高校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独特鲜明的大学文化。这种文化既源于行业的优良文化传统,又因在大学中的传承和弘扬,迸发出持久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学校推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力量。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师生一般具有行业情怀以及对行业文化的认同,这也是他们投身行业教育、选择在行业企业就业的主要动因之一。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积极吸收行业的优良文化传统,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文化资源优势,在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行业优良传统教育,引导教师致力于培养行业精英、领军人物和引领行业科技创新,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行业企业建设。

  参考文献:

  [1]路甬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驱动转型升级[J].中国科技产业,2016(1).

  [2]张来斌.创新机制推动行业特色型大学产学研结合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3/4).

  【作者: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