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教师创新发展

www.jyb.cn 2017年04月1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工匠精神”甫一提出,立刻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热词之一,随即成为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话题。实际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凸显了国家树立质量立国的态度,显示了通过创新发展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决心。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通过培育“工匠精神”更好地落实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探讨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路径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当然需要责无旁贷地以“工匠精神”全方位引领高职教师的创新发展。

  引领高职教师树立对“工匠精神”的信仰

  《说文解字》解释“匠,木工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第一,“能工巧匠”之“工匠”;第二,指在某一方面很有造诣的人,常说的“独具匠心”。古代工匠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学徒制的方式,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说明师傅的重要及对其尊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设立的“勒物工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以至于当今工业社会。用今天的眼光看,工匠无疑是每个朝代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工匠是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最坚实的力量。事实上,在我国从精美的丝绸及陶瓷等生活用品,到惊艳世界的长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故宫等伟大工程,都是数以万计善于解牛“庖丁”、能工巧匠鲁班等工匠,用辛勤劳动加精湛的专业技术创造出来的。

  提起“工匠精神”,大家耳熟能详的德国、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具“工匠精神”的国家,而实际上,“工匠精神”本是中华文化、中华精神和中华民族创造力的一种本然体现,是与工匠从事事业相匹配的精神。在学徒制中师傅在传授技术外,还将专注、细致的精神品质和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传承给徒弟,也是徒弟在耳濡目染师傅追求精益求精的“造物”精神后,逐渐养成的尊师风尚、以技治业的职业伦理信仰。

  现代“工匠精神”涵义,可以理解为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品质追求极致完美的敬业精神。可细化为四个方面:一是在细节上精益求精而孜孜不倦,不惜花费时间精力,追求极致和完美;二是在标准上不投机取巧,一丝不苟、严谨求是;三是在专业上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且能耐心专注坚持,追求进步;四是在目标上专心致志地打造所属行业最优质且是同行很难超越的卓越产品。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是具有精益求精敬业特征的一种信仰,这种工作态度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引导高职教师具有“工匠精神”,能够从一种信念、一种情怀进而转化为一种信仰,引领高职教师能够将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有机统一,从而更好地创新发展。

  “工匠精神”对高职教师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传承“工匠精神”的主导力量,需要在职业精神与专业素养这两方面创新发展,这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的重要因素,更是培育学生发展成为未来“大国工匠”领路人的需求,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引领高职教师创新发展,全力培养“工匠精神”。

  1.“工匠精神”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成长

  对于大多数高职教师而言,教书育人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事业追求、工作荣耀和生命守望,这就需要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学生负责的理念。只有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视职业为自己的生命,把干好本职工作当作天职,并为之兢兢业业、孜孜以求,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才能让学生得到发展,自己也能够获得职业满足感、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

  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教师,能够在专业发展上根据职教主体需要不断追求自身发展,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对其内在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实现自身向“双师型”教师发展,最终成为真正的行业专家和教育能手,将“工匠”精神陪伴自己职业生涯的始终。立坚韧不拔之志,执着而不固执,在专业上融会贯通,在技术上追求极致,全心全意地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最好。

  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教师,是最具匠人情怀和奉献精神的,以一种近乎修禅人的修为,对所从事的教师工作全力以赴,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颇具担当精神、牺牲精神,甘为“人梯”,全身心为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用“工匠精神”培养专业精致的学生

  高职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而是教给学生专业技术及具有谋生能力的教育,今天高职的在校大学生,就是企业明天的人才,他们具备“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实现“国无游民,民无废才”的教育,实现“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的工匠教育。

  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教师,能够坚持立德树人,能够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个体,引领开发其潜能。“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待工作的积极态度,都会给学生心灵以积极影响,高职教师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会潜移默化地转化到学生的职业素养里,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里,最后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一生。运用“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理念和能力,营造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育人环境,把“工匠精神”融合到课程、活动之中,把“工匠精神”贯穿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每一份关心和爱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发展成社会需要的优秀的人才。

  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教师,能够专心致志地对待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且精益求精,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阵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尽己所能将每节课上成精品课,在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中落实“工匠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在教育教学中,不是把学生当作“物”去雕琢,而是在匠心化育的实践中实现对“技”的超越,既教给学生专业技能,更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3.“工匠精神”能提升产教融合的内涵发展质量

  “工匠精神”是实现学校质量强校的重要抓手。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教师不光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一个学生遇到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众多高素质的工匠型教师是学校的光荣,具备良好“工匠精神”的高职教师能够将熟练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生在跟教师学习、交流技艺的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传承到优良的工匠品质及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引导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教师创新发展,能够有效利用产教融合度高的校企合作平台,在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学生技能训练的主要场所、校企合作和生产服务的基地、教师应用研发服务社会的窗口。能够通过平台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形成校企协同促进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

  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高职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大,“走出去”的机会越来越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教师,一方面能够在国际交流合作战略中创新发展,用中国精神、中国技术去提升培养当地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引导高职留学生学习中华文化,毕业后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满足留学生所在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全方位建设“工匠精神”“双师型”高职教师

  进入“十三五”以来,一些省份启动了一流高职及优质高职等项目建设,且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为其追求,而“工匠精神”恰恰是实现产教融合建设目标的推进剂。因此,鉴于众多高职院校所处行业、服务区域及各校实际情况不同,在高职教育从需求侧思维向供给侧思维转变过程中,着力提升“工匠精神”高职教师创新发展的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途径培育“工匠精神”高职教师

  由于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教师对于院校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亟需在内外部为其提供创新发展环境,采取多途径给予培育。如利用庆祝教师节机会,举办推进师德建设铸造“工匠精神”主题征文、座谈会,全方位、多方面开展主题活动,宣传“工匠精神”,培育高职教师坚定的理想信念、奋发进取的工作精神、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提升创新发展能力。高职院校要开展基于院校、行业特色的“工匠精神”宣传活动,引领全校师生在思想上重视“工匠精神”,通过观看关于大国工匠的影视片等感受工匠的艰辛与荣光,传播工匠文化,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工匠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2.全方位建设“工匠精神”“双师型”教师创新发展中心

  高职院校要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在全面负责教师的成长工作上,用“工匠精神”来引领教师创新发展,帮助传统教师转型、新教师成长,引导高职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与行动,提升具有“工匠精神”“双师型”教师素质。与企业共建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工作站等平台,营造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使“工匠精神”成为“双师型”教师群体共同追求的目标,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健全企业技能型人才到教师培训中心学习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制度。引导具有企业背景的工匠型教师将自己学技道路、业界恪守良心、行业专业岗位上探索创新的绝招绝技等传授给学生,力争通过高职教育平台培养高职教师锐意进取、持续创新发展,完成培育工匠型人才的重任。

  3.制定与落实推进“工匠精神”高职教师创新发展的规划

  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师作为教学直接承担者,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要制定具有“工匠精神”教师专业化创新发展的规划,借以提高“工匠型”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制度,促进高职教师积极投入校企合作的教师工资站、顶岗实训等活动,激发其对接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实现既能有效服务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提升自己专业紧跟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前沿的水平,有效适应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采取激励政策大力引进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加入到高职教师队伍中来,改善高职教师的构成。鼓励在职高职教师自己或辅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技能竞赛,将成绩作为考核教师创新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建设有利于工匠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完善各类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制度,促进双师型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由企业考核其创新发展能力,以提升他们“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素质。

  4.打造“工匠精神”传承创新文化

  “工匠精神”与创新发展的异曲同工之处是追求精益求精,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而这是高职教师培养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所坚守的精神追求,高职教师要在专业上寻找“工匠精神”与专业文化的结合点,进而推动专业文化传承发展。尤其是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历史与事迹值得在专业教育教学中介绍给学生,将古代工匠做事认真细致,由此形成的工匠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原来相对封闭社会环境产生的工具、技艺、知识、经验、生产模式主要依赖先辈传递和引导“工匠精神”的传统模式,以此推动我国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更多地创造中国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理解工匠精神[J].职教论坛,2016(24).

  [2]齐善鸿.创新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J].道德与文明,2016(5).

  [3]焦旭伟.基于“教师集体”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构建[J].职业,2016(29).

  [4]石搏.高职教育务必引入“工匠精神”[J].科技创业月刊,2016(14).

  【作者: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