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以全过程招生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www.jyb.cn 2017年04月1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教育公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着力提高的短板之一。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公平的全局性地位和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紧迫性。清华大学立足工作实际,面向长远,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谋划,按照教育部的工作部署,以招生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三大层面

  教育公平内涵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有着不同变化,不同时期对教育公平的期许和认识也不尽相同。清华大学在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基础上,结合本校工作实际,统一思想,明晰教育公平三大层面,形成改革工作思想共识。

  第一,充分认识机会公平是改革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教育公平首要在于机会公平,保障每个人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当前,机会公平也是党和国家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城乡差异较大,部分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如果仅以形式机会平等,难以保障实质性的机会公平。因此,应当从全局性的高度,充分认识机会公平的重要性,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匹配实质性的机会公平。从这一点看,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机会公平的重要性,牵住机会公平这一“牛鼻子”,以机会公平作为改革的突破点和着力点,从而带动整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教育公平理念和措施扎实落地。

  第二,充分认识程序公平是改革的根本保障。教育公平的保障在于程序公平,程序公平也是教育公平的价值体现。特别是在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高度发达的舆论媒介环境中,保障程序公平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必备要素,也是教育公平的根本底线。因此,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必须将程序公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必须设计合理的制度和程序以推动教育公平的价值真正得以实现,必须时刻将程序正义原则贯穿于工作始终。

  第三,充分认识结果公平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公平的最终体现是结果公平,结果公平要求同等水平的学生在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够达到基本教育标准,包括学生最终人力资本形成的平等和学生能力养成的平等。教育结果公平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乃至整个教育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事关整个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方面。

  以三大改革促进三大公平

  针对教育公平的三大层面,清华大学明确改革思路,以“机会公平是抓手,程序公平是保障,结果公平是目标”为整体性改革思路,根据教育公平不同层面的具体要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第一,积极落实国家的专项计划,科学合理调整分省计划,促进教育机会公平。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学生招生工作,教育部自2012年起在现行招生录取体制内建立了三种专门面向农村学生招生的专项计划,包括: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国家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地方专项计划)以及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高校专项计划)。一方面,清华大学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农村学生招生专项计划的统一政策安排,针对当前我国城乡差距较大这一现实因素,足额落实每年国家专项计划的名额,同时率先启动自主招收教育欠发达地区学生的高校专项计划“自强计划”,通过多种途径为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提供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当前仍然存在显著地区差距,特别是部分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情况,清华大学从全国大局出发,制定分省招生计划时,向高等教育欠发达且生源数量相对较多、升学压力较大的中西部地区倾斜。特别是针对相对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清华大学以高度的责任感,保持西藏、新疆招生计划稳定增长,保障了教育机会的实质性公平。

  第二,严格规范选拔流程,实施全面综合考察,确保程序公平。

  农村学生专项招生计划为农村学生开辟了一条接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捷径,使得一部分优秀农村学子得以迈入高水平大学的门槛。然而在投放足额计划数量的基础上,如何保证这些计划能够精准地落实到符合要求的农村生源身上,是这一问题的关键。这事实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确保选拔专项计划生源资格符合要求,二是在资格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保证生源质量。

  为确保生源资格要求,清华大学严格规范“自强计划”程序,要求中学按照已公示的标准和程序选拔符合要求的学生,做到信息公开和程序透明,接受各方监督。随着“自强计划”的申请及认定规模逐渐扩大,清华大学采取面上选拔和上述个别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察认定。面上选拔环节清华大学设计了针对农村地区学生的自主选拔录取体系,基于他们的教育背景进行笔试和面试考察。笔试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面试重点考察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在他们身上是否具备自强精神和发展潜质。

  在严控选拔环节质量,落实农村学生专项招生计划的精准扶贫任务之外,通过专项计划入学的生源质量也是高水平大学关注的重点。为保证国家专项计划名额落到实处,清华大学从招生计划制定到志愿填报咨询期间都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合理安排国家专项分省计划,投放适合农村学子学习的热门专业,同时也充分做好国家专项计划的招生宣传工作,为农村生源提供了详实有效的信息咨询渠道与志愿填报指导。

  第三,着力加强选育衔接,全程关注个人发展,确保结果公平。

  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对农村贫困学生的选育衔接,入校后重点给予关注,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此外,学校还提供多种机会为农村学子开拓视野,帮助他们提高全面素质与能力,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的高素质人才。

  清华大学在选拔和培养环节中都对边远贫困农村学生给予经济资助,在“自强计划”的测试环节中提供交通费用资助。在“自强计划”及国家专项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经济状况,定制了适合属于他的个性化“一揽子”资助方案,覆盖他们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清华大学在对农村学子的后续培养中重点加强选育衔接,为学生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在为学生减轻求学压力和家庭负担的同时也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过程改革的三大经验

  清华大学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从目前看,来自农村地区和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比例在逐年稳步提升,完整规范的农村学生资格审核及选拔考察工作体系业已建立,校内各部门也对农村学生入校后的发展给予了重点关注和帮助。工作中,我们认为有三方面经验。

  第一,以高度的全局观和责任心,确保改革方向正确。改革的难度不仅在于改革措施本身,也在于人们对旧观念,旧认识和旧思想的扬弃。清华大学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始终将清华大学的招生工作放入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进行考虑,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公平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整个改革的最核心的宗旨与使命。改革视野和改革观念的变化,也极大推动了改革的进程。在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工作推进中,清华大学敢于打破既有格局,敢为天下之先,敢于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国家战略大局与具体工作相联系,从而保障了招生改革工作方向正确。

  第二,以制度建设和程序先行理念,确保改革措施有效落实。理想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目标的实现,也必须依靠有力的落实。特别是教育公平改革,事关社会重点关注,最大的难度正是在于如何将公平落到实处,不至于被利益格局所扭曲。因此,清华大学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牢牢将制度建设和程序先行理念贯穿始终,在改革的每一个过程中,都将制度建设作为先行者,以此保障“公平”目标能够切实落实和不走样。

  第三,以全程培养,逐程衔接,确保改革效果最终实现。教育公平的改革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的改革绝不仅仅是招生“入门槛”的改革,而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整个过程的改革行动。清华大学的招生考试改革,一方面高度重视学生选拔这一关键环节,将改革中机会公平,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紧密联系,将选拔向培养延伸,实现三大公平的“三位一体”的全程贯穿,逐项衔接。另一方面以这一改革措施为契机,推动学校的学生培养过程改革,实现“寒门”群体的高质量培养,也以自强精神影响全体学生。

  未来改革的三大方向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措施,而是需要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及时适时变化调整的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未来考试招生工作改革还面临一些突出挑战。从清华大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实践出发,我们认为未来改革还有三大方向的工作值得思考。

  第一,在机会公平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统合各项计划,避免“逆向歧视”。目前,针对教育公平这一重点问题,国家、地方和高校都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措施。但是这些措施中也存在重复重叠现象,一方面一些地区由于名额过度富集,招生宣传引导不足等原因,导致了部分高校名额浪费和生源质量下降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相对发达地区,也存在“逆向歧视”和因教育机会逆向不均而产生的“高考移民”等新的社会现象,引发了社会舆论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针对事关机会公平的初始名额分配这一环节的统筹协调工作,进一步平衡社会公平要求和教育选拔规律,以此进一步加强实质性的机会公平。

  第二,在程序公平方面,针对城乡分际模糊趋势,创新资格审核方法,推动公平的“精准匹配”。目前,我国的教育公平改革措施主要针对的是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问题,这也符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问题不断缓解,地区内部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步成为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因素。进一步考虑到农村户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不断加速。如何将政策覆盖到确有需要的群体面临着应然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的突出挑战。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加强名额分配与资格审核工作,建议在原有的户籍、学籍审核基础上加强对于报名学生长周期、多条件的资格审核,充分考虑到欠发达地区同样存在的教育水平与经济能力差异,使得教育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得到提升。

  第三,在结果公平方面,加强选育衔接,将改革重点向基础教育建设环节延伸,推动教育公平的全程培养。目前,我国教育公平的改革重点是选拔环节,这一着力点有效的推动了过去五年我国教育公平形势的好转。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应当进一步加强教育规律的应用,这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在学生培养中,加强选育衔接,针对农村贫困等特殊群体学生,加强经济资助、学业辅导、心理辅导以及职业规划和就业引导等方面的工作,为学生在大学中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良好成长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治本之策,在目前的高等教育选拔环节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环节的改革。要进一步向教育资源,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倾斜,加快缩小上述地区的基础教育差距,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杨东平.给农村学生公平的受教育机会[N].光明日报,2016(6).

  [2]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

  [3]张亚群等.高考招生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政策透视[J].考试研究,2014(1).

  [4]孟芊.清华大学:远程视频选拔14 省新生[J].中国教育网络,2010(9).

  [5]于涵.招生与培养: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理念与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2).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