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www.jyb.cn 2017年08月3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对于广大高校而言,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就必须要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思想特征,分析学生的成长规律,从而引导学生走正确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改革长期都在走需求侧改革之路,即通过“扩招”“专升本”“规模扩建”“政府支持”等方式进行质量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学校过度重视办学效益,而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人才培养,一些学校也因此失去了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因此,如何按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快供给侧改革,推动高校对原有的工作格局、运行机制、工作载体上进行创新,将学生发展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是当前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与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根本遵循。我们要认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属性与本质特征,找到加强工作的切入点,探究思政工作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是通过思想掌握群众,从而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工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一是必然性。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核心要义,培养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传道”,即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和价值观的塑造,其次才是“授业”。提升其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优先考虑的核心问题。其二是长期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就能做好的,需要长期重视,长期研究,长期实践,用时间检验效果。其三是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的事,需要双方共同完成,只有充分调动二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激发生成良好效果。

  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之后,我们将之放置于高等教育实践之中,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群众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来看,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功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它可以使当下学生在繁杂的社会思潮及文化现象中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必要的社会洞察力,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真正达到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的政治觉悟。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人放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系统中来进行“施教”,从而帮助其塑造良好的政治品质和道德素养。思想教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一切在社会中有着社会关系并相互作用的人,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和培养。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无论在体系的构建层面还是在理论的实践层面都是以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为出发点,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环境有序的和谐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在解决学生主体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它面向的是所有学生,而非某一特定群体,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统一。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然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价值观的输出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动员人们为实现当下和长远的社会目标而开展实践。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载体来看,它是人类阶级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相互转化。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均来源于现实社会的环境影响。从这个角度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离不开生动的社会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科学性,才能够进一步指导学生证明自身思维的真理性,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逻辑与现实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关注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需求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与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客体即广大青年学生的发展,是思政教育的目标与归宿,因此,创新思政教育的重要前提就是密切关注当代学生思想需求,分析学生思想需求的时代特点。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新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下,他们一般具有“自我实现”“平等尊重”“正确认知”的时代思想需求,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认真分析与对待。

  1.自我实现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需求为最高层次。青年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相比其他年龄群体更加突出,一是由于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当代青年学生的前四种需求相对而言更容易实现;二是在于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们思维活跃,在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情感和精神诉求渐渐增多,更加关注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三是当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青年学生带来了精神冲击,使大学生极易将自我实现转化为最实用的价值导向。当前有很多质疑青年大学生存在利己主义的声音,其实是没有保护并培养好青年的自我实现需求,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或发生了太多不确定性。因此,承认并客观分析青年的自我实现需求,从外部环境做好呵护和引导,才能做到顺势而为,找到工作突破口。

  2.平等尊重需求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既是青年学生自身的个性,也是时代特征在青年人身上的折射。尤其当前信息时代下,教师在青年学生面前“权威者”的刻板形象正在慢慢消失,学生在倾听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需要被“倾听”;在赏识教师德才兼备的同时,也需要被“赏识”,这些现象的本质是青年正在努力与教师、甚至与其他人群构建起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交往关系。这种关系构建的基础并不是青年对“权威”的挑战,更确切地说,是青年学生真实的心理需求,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交往的过程和结果会得到优化。因此,把握好青年学生平等尊重的需求,与青年学生一起建立新型交往关系,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基础。

  3.正确认知需求

  青年学生的思想特征也体现在其认知水平上。人在青年时期的认知水平高速发展,考虑问题、认知世界的方式处于惯性思维渐渐转变为辩证思维的阶段,他们认知效率高、能力强,成为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群,事实上,每个时代青年的认知都存在认知方向偏离、多元复杂的客观问题。每个青年学生都希望在成长过程中找到正确认知外部世界的方法,渴求在所认知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又还在发展中,有时候错误的认知在所难免。因此,这并非青年学生自身单方面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青年学生正确认知需求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的结果。

  创新理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多方参与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格局,既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实践中,可以推进工作理念人本化、工作队伍专业化、组织形态扁平化、运行机制大众化、内容载体网络化等机制创新,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1.工作理念人本化

  工作理念的转变是变革的灵魂和出发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变革的首要环节是转变理念,即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管理为导向的基本理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成长发展为目标的人本化服务理念。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打破传统工作思维,创新教育理念,从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关照学生利益诉求,围绕学生发展问题,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角度出发,转变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刻板认识,让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成为主角和中心。

  2.工作队伍专业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需要由人来完成。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开展工作的必要保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相对滞后,工作中的“管理导向”重于“服务导向”,难以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转型。因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尤为迫切。这支队伍不仅要在政治立场、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方面有高水平,更要在实际工作中拓宽视野、创新思维,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的自身问题和参与需求,运用开放性的、多维度的、差异化的工作方式,灵活推动工作的有效组织和全面实施。

  3.组织形态扁平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但在组织形态上,应该表现为易开展、好参与的扁平化结构模式。要逐步从过去上传下达、逐级推进的纵向层级结构转变为主体确立不变,分别对应实施的网状聚焦结构。让每一类工作群体、每一项工作内容、每一条工作战线都能直接对应到学生,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增强学生有效参与,形成良性互动。让学生从组织形态的扁平化设计上直接获益,随时随地能够直接参与到思想政治的学习实践中,参与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以及参与过后收到的实效能够直接反馈给实施群体,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转效率,促进工作不断调适和完善。

  4.运行机制大众化

  在具体操作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重在改良运行机制。改变过去由实施方独立完成目标设定、工作设计、项目落地、过程评估、结果考核的局面,重点将学生纳入组织实施的全过程,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统筹考虑其他群体在工作运转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尝试工作创意众筹、具体方案众创、执行项目众包、实施效果众评的“四众”联通运行机制。充分吸收内化各个群体的工作智慧和动力,让每类参与群体,特别是学生,具备“主人翁”意识和责任。

  5.内容载体网络化

  信息时代,网络作为覆盖全面、灵活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介,无疑将成为高校思政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载体,需要积极利用网络,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络供给,搭建思政学习内容的网上推送和交流平台,同时增强青年在网络思政教育参与上的活力和主体性。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备“双重身份”,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形成教育效果良性循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其政治使命和历史使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每一个时期都将遇到新的问题,我们既要发扬和借鉴党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又要适应新形势,认真研究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对策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教育研究,2016(4).

  [3]方法林.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J].大学教育,2006(9).

  [4]克里斯汀·仁 著,李康 译.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5]秦在东,方爱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5).

  【作者: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