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后方法时代的大学外语教学方法:选择与优化

www.jyb.cn 2017年08月3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思想从教育、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宏观视角出发,强调对第二外语教学的多种因素批判性认识和反思,培养教师对特定教学环境的情景理解,借助他们自身不断扩展的教学理论与技能,构建超越传统方法思想束缚的后方法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模式。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思想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摒除对传统教学方法思想的盲从,帮助教师形成自主教学理论开发意识,从而自主有效地支配不同教学方法,服务特殊教学需求。大学外语教师应在教学中把握“特殊性、实用性和可能性”参数原则,利用自己学术研究型实践者身份深入了解学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构建自己的后方法教学,考虑我国大学外语学习的特殊性,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大学外语学习者的有效教学,谋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法,从而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实践的理论体系。

  “后方法”教育理论的路线图

  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思想认为没有一种现成的最佳方法可一劳永逸地用于教学,主张外语教学应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思想束缚,从更广阔视角探求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思想的教学新理念和新途径。它倡导最大程度上关注教师教学方法运用和支配自主性及创造性,主张由一线教师据自身学习经历、教学理解及教学理念、风格和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分析、评价,塑造并改进课堂学习,构建“由下至上”(down-top)适应具体教学情景、立足课堂教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后方法”理论的提出者——美国学者库玛(Kumaravadivelu)据此初步构建起一个由特殊性(particularity)、实用性(practicality)、可能性(possibility)三个基本参数组成的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教育的三维系统,并勾勒了一幅 “后方法”教育的路线图。

  1.特殊性参数

  特殊性参数要求任何相关语言教育须注意存在于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教育机构特殊性以及机构中教师以及学生的特殊性,还要注意学习目标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与包含一整套基础理论原则和普通课堂实践的既有的教学方法理论不同。从教育视角分析,特殊性既是目标也是过程,即在教育中我们要同时注意追求目标特殊性和教育过程特殊性。它是教学手段和目标的一种过程性发展。特殊性也是一种能力,可以用以衡量对开展外语教学当地的教育机制和社会环境特殊性的敏感程度。特殊性始于个人或集体教师,通过观察他们的教学行为、评价教学成果,辨识教学问题,找出解决办法,从而进一步尝试分析可行与不可行的方法。由此,观察、反思和行动构成的连续循环为环境敏感性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前提。特殊性深刻蕴涵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教学实践也就无法实现或理解特殊性,因此,特殊性与实用性参数亦相互交织。

  2.实用性参数

  实用性参数涉及范围更广,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关系处理。在实践中,鼓励教师将个人实践理论化,再将个人理论用于实践,有助于教师理解和明确问题所在,分析和评价信息,对各方面进行考量和评估,从而选择最佳方案,并作进一步批判性评估。由此,实践理论便涵盖连续性反思和行动,教师领悟性和直觉力构成了实践性的另一方面。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着某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受与知识,在此过程中使有关最佳教学“意义建构”随着时间不断成熟。这种建构看似是本能、独有的,但它是由主导微观课堂环境的教育因素和源自课堂之外的社会政治因素形成和建构的。因而,“意义建构”要求教师不仅将教育视为课堂中最大化学习机会的一种机制,同时也是一种在课堂内外理解和改变“可能性”的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讲,实用性参数便转化为可能性参数。

  3.可能性参数

  可能性参数倡导正确认识学习者和教师主体地位,呼吁关注他们所属社会阶层、种族、性别等因素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可能性参数使教学参与者带进课堂的社会政治意识成为继续寻求学习者自我身份形成和社会转型的催化剂。这对于促成不同语言和文化相互交融的第二语言教学来讲更为适用。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三个参数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参数之间的特征相互重叠,每个参数呈现自我特征的同时也受其他参数特征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整体特征大于部分特征之和的协同关系。这一关系随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取决于参与者对它产生的影响。

  “后方法”教育理论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后方法”的整体性框架,“后方法”理论的提出者库玛设计了“宏观策略框架”十条指导性策略,其中包括:最大化学习机会、最小化感知失配、促进协商式互动、提高学生自主性、培养语言意识、激活直觉启发、情境化语言输入、综合语言技能、确保社会关联性、提升文化意识。该宏观策略框架是开放式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断对该理论进行修正,使得它更趋于丰富和完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后方法”作为不断完善的新理念,自身尚在发展成熟中,在指导教学实践时,有如下问题需要注意与分析:

  第一,“后方法”理念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若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抛弃已有可用方法而追求“后方法”,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此外,“后方法”教学理论涉及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多学科,覆盖社会、教育、历史、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对教师知识底蕴提出很高要求。语言教师需花大量时间与精力了解和掌握多门学科知识,才能具备相应知识储备。同时,如何培养符合“后方法”教学理论要求的合格教师也给师范类院校等相关教育机构提出了挑战。

  第二,“后方法”理念缺少细节化指导方案。上述“宏观策略框架”教学理论只提供了十条总指导策略,对于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实施这些策略,没有具体说明,使得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对熟手教师指导效果可能较好,但对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手教师容易产生难以捉摸的空无之感,难以达到教学法创新效果。

  第三,缺乏相应教材和辅导资料。库玛设计的“宏观策略框架”教学理论相对超前,目前尚无相应教辅资料可供教师和学习者使用。优质语言教材及相关资料编纂须依靠专业人员才有可能完成,编纂也会耗费相当精力和时间,需经大量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

  第四,容易造成教学进程滞后。“后方法”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加强互动,重视学习者课堂个性需求并要求教师设法即时解决,这些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实施性,但若缺乏严密课堂规划和熟练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步骤会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并会占用过多教学时间,耽误教学总进程。

  就大学外语教学而言,“后方法”教学理念带给我们许多正面启示。因此,对“后方法”理念的解析,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取其精华,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选择与优化,制订因地施教、因时施教和因人施教的可行性方案,实现大学外语教学后方法的本土化转变。

  后方法时代大学外语教学方法选择与优化的思考

  对于“后方法”理念,我们应取其精华,结合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国情进行选择与优化。在此,本文根据后方法宏观策略,结合外语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本族语学生学习外语的规律、教师水平、教学时间、教材、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教学实践时,提出几点微观策略思考,以期为大学外语教师在后方法时代的教学方法选择和优化提供借鉴。

  1.教学目的对方法选择起决定作用

  方法为目的服务,不同大学外语教学的目的不同,方法也应有别。若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口头交际能力,为某一行业训练一般工作人员,就应选择各种重口语训练的方法为主要方法(如听说法、交际法);若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研究机构提供翻译情报人员,就应该选择重语法、阅读方法为主要方法(如语法翻译法)。后方法宏观策略理论启示我们,外语教学方法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培养处于极重要的位置,而培养何种能力则需教学目的来明确,从而选择适合的外语教学方法。

  2.根据学生情况与本族语特点选择方法

  大学生的抽象思维基本成熟,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随意注意,不满足于机械模仿,有一定外语基础,主要采用认知法可能更切合实际。

  学生本族语与所学外语之间的异同,在选择方法时也应充分重视。我国学生在学印欧语系语言时,在语音、语法及表达方式上困难较大。同时还应重视本族语文化背景特点,正如宏观策略中所倡导,授课教师应在正式授课之前对自己所教授的学习者本族语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有大致的了解,根据学习者文化特殊性来制定相应教学措施,最好以学习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来授课。从而能更好地在课堂上进行文化交流,提升文化意识。

  3.选择方法应符合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

  外语学习基本规律是由语言本质和已掌握本族语的人学外语的特点决定的。语言,从其社会功能看,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有口头与书面两种形式;从其结构看,是一整套符号结构系统。学习语言,既要掌握符号结构系统,又要掌握在听说读写中正确运用这一符号结构系统进行交际的能力。外语学习与母语习得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诸多不同之处。外语教学者对这些都应充分注意。神经语言学研究成果显示,一个人的本族语、第二语言或外语都受同样的大脑语言区域管辖。该区域的损伤或复原会影响到一个人所掌握的各种语言。据此,研究母语习得有助于我们认识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幼儿学语的路子对学习外语的青少年及年龄更大的成年人有借鉴作用,但还有其自身的诸多规律须得到重视。

  4.教学方法选择要注意系统优化

  评价教学方法是否优化,归根到底要看运用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当然,所谓教学法优化也是相对的。若运用某些教学方法,能用相对较少时间、花费较小气力、取得较好效果,便可说教学法是优化的。反之,若运用另外一些教学方法,虽达到同样效果,但需付出较多时间和精力,耗费较多器材,便没有实现优化。

  使用某些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最终通过学生反映出来,而学生的学法是构成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侧面。所以,优化教学法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符合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实际,并有利于这些方面的发展。有些教学方法在某个年级或班级的运用可谓优化,在另一个年级或另一个班运用则未必,原因在于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不同。选择和优化教学法还须符合教师自身实际情况。若有两种教学方法都可用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其中一种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特长,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那么,选用这种方法则可称为优化。教学法优化标准有多条,全部兼得往往困难,应据具体情况,先择其要者而满足之,再力求有更多的条件符合,并达到优化组合。

  总之,“后方法”理论的教学改革发展特征和趋势正深刻地影响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乃至整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对后方法时代的大学外语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可以为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及专家学者提供一个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 B. Beyond Methods: Macrostrategies for La-

  nguage Teaching[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陈申,崔永华,郭春贵等.后方法理论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11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汇辑[J].世界汉语教学,2014(4).

  [3]但巍.《超越教学法:语言教学的宏观策略》述评[J].外语界, 2004(2).

  [4]董金伟.后方法视角的外语教学:特征与要素[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

  [5]刘润清.谈英语教学与科研问题[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美]库玛.超越教学法——语言教学的宏观策略[M].陶健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孟春国.高校外语教师反思教学观念与行为研究[J].外语界,2011(4).

  [8]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严明.后教学法时代在职外语教师研究取向述略[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2).

  [10]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