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关于推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思考

www.jyb.cn 2017年08月3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也正在蓬勃开展。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依然处于初步探索实践阶段。有些学校对于做好创新创业工作理解还有所偏差,在推进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时容易偏离方向。本文主要以准确把握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与理念思路为切入口,聚焦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出思考。

  深刻把握做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

  做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1.做好创新创业工作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靠创新、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新业态不断涌现等新情况,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大力推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从国家战略高度看,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全面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强大生力军,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为推动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中高速和产业结构中高端发展目标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撑的有力抓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高等学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大意义,准确认识到培养真正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意义,把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作为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动能转换的根本需要,摆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统筹规划,多点突破、纵深推进。

  2.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根本需要

  从国际来看,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国外较早就提出了创业教育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就提出创业素质应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举办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要求高校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提升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上,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深受重视。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从国内来看,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鲜明的时代特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原创性差。新形势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阶段。高校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作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科学安排理论课程、实验实践训练以及创业实训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让创新创业成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和自觉行动,从而撬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有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弥补高等教育短板。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减轻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的一剂良方

  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实施,很多传统行业吸纳毕业生人数大大下降。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也有解决就业问题的考量。一方面,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有利于推动高校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清障搭台,有利于鼓励更多青年学生走进创新创业之门,催生出一大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创新型创业企业,进而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在当今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新业态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培养大量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通过他们基于创新的创业活动将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这又将会带来更多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形成良性循环。从这个角度说,做好创新创业工作是解决一些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破除我国大学生就业“低薪高就”“学用落差”“有业不就”等现实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举措之一。

  科学研判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态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尤为关注,中央领导多次视察高校并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专门下发文件、召开专门会议,对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教育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采取深化改革、强化实践、指导扶持、项目孵化、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各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蓬勃开展。

  从创新创业政策层面,教育部以部长令的形式出台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支持;多省市也积极出台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学分转换等政策支持,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

  从创新创业教育层面,各地各高校都积极制订了深化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高校普遍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浙江等部分省市,高校普遍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

  从创新创业实践层面,一些地方和高校建设了一批大学生创客空间、创客工场、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践基地;各地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赛事已达百余项。

  从创新创业条件保障层面,许多省市通过建立创业贷款试点,采取信用担保,新建扩建省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园等多种举措,努力从资金和场地方面加大对创业大学生的扶持力度。

  从工作成效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已经产生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先进经验,一是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二是积极构建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体系,三是努力搭建全链条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平台,四是大力引导学生基于创新的创业,具有很好的推广借鉴价值。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逐年增加,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充分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

  尽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蓬勃开展,但这仅仅意味着我们成功地跨出了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第一步。经调研发现,当前部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内涵目的认识不够到位。

  一些高校为落实文件而开展工作的情况依然存在,没有看到人才培养长期以来的短板,教育教学改革没有坚持问题导向、缺乏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缺乏内生动力,与专业教育依然是“两张皮”。一些高校还担心重视创业教育会降低学校办学水平。这些都是对创新创业工作认识不到位、简单狭隘理解大学生创业的具体表现。要准确认识到创新创业在高校整个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意义和必要性,把创新创业工作提高到贯彻落实中央战略决策部署的高度、摆在学校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系统谋划、系统推进。要正确认识到做好创业教育是在做好创新教育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准确认识到培养真正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业人才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极端重要性,鼓励大学生实现高水平、高技术含量、基于创新和基于所学专业的创业。

  二是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宣传和引导不够。

  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一些高校不少专业教师仍然对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缺乏认同,对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也存在疑问;很多学生仍然认为有创业意愿的同学才会关心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正确认识到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弥补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短板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调动全校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集全校之力,着力培养全体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尚不适应现实需要。

  一些高校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模式尚不适应需要。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在第三届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上做了高校毕业生创业数据分析报告,里面提到:对高校毕业生关于首次创业知识来源渠道的调查显示,只有10%来自大学生创业课堂授课,有近50%来源于创业实践。这充分表明目前我们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还远不能适应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当前,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变化了,生产的配方、工艺、流程就得相应改变。人才需求的变化意味着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案、标准、过程乃至内容、手段、方式均要相应改变。作为人才输出的主阵地,高校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数和课时数,而是需要突破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进一步改革创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大力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把创新创业教育做新、做活、管用、有效,实现新形势、新需求下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流程再造”。

  四是对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实训重视不够。

  一些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的重视度不够,场地不足,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不强、动手能力差、创造性不够。从创新创业的角度来讲,仅仅靠课堂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够的。不管是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还是创新创业能力,都需要在实践当中去感悟去培养。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在实践环节方面总体上较为薄弱,时间和空间安排上不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要。要将强化实习实训实践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重点,积极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实训平台、创客空间和创客工场等,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五是创新创业工作顶层设计不尽合理。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鲜明特征,一些学校对此缺乏足够认识,对新时期新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新变化缺乏深入思考,惯性思维较重。一些学校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很好的统筹和顶层设计,没有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总目标,没有将之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并统筹做好顶层设计,不能有效整合、调动各部门力量和多方资源;创新创业工作不能很好地突出学校自身特色,项目雷同、简单模仿等现象较为普遍。要进一步找准新时期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总方向,统一思想认识,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牵头部门,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充分发挥多部门分工合作的优势,共同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对国内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要深刻把握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在推进工作过程中,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在办学和育人实践中,一是要着眼于每个学生一生的发展,高等学校关注学生就业也不是仅仅看毕业时能否找到一份工作,要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把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短板补上;二是要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着力建设具有丰富一线经验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训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改变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不断增强学生的原始性创造能力;三是要着力强化大学生实习实训实践,搭建平台,拓宽渠道,加大投入,优化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此外,还要着重处理好五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创新创业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体现了新时期新阶段党的教育方针。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坚持创新创业的价值引领,“养报国之心、育创业之才”,着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培养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正确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手段,而是综合性的教育生态,需要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既需要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理论和知识,更需要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全程化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3.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做到理论和实践、指导和服务平衡发展,实现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的完美结合,要通过实践训练反哺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要将课外实践、专业实习和创业实训有机整合,实现专业培养和创业培养的统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创业实践渠道平台,让学生真正有指导、有项目、有收获,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4.正确处理好创新和创业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创新是创业的动力,创业是创新的实践。我们长期强调“寓创新于创业,以创业促创新”,就是希望明确创新对创业方向的引领、创新对创业质量的提升。在教育理念上,注重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意能力、积累创业经验和认知;在创业导向上,鼓励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前沿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社会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在创业过程上,要通过思路和视野、技术和模式、资源和组织等创新,实现产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

  5.正确处理好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关系

  一方面,选择创业要慎重。从创业的角度看,我们所提倡的大学生创业,是基于创新的科技型创业,不是单纯的生存型创业。这种高技术含量的创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要求更高,实现更难。大学生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谨慎地选择创业项目及方式。另一方面,不要因害怕失败而不创业。从广义上讲,创业没有失败者。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成功创业企业家如马云等在创业初期都至少换过3次以上的创业项目。从这个角度说,创业前期经历的失败与挫折,应成为创业者不断前行、取得成功的动力而非阴影。当然,即使最后创业者选择了放弃创业转而就业,他们也从中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工作能力,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团队精神乃至工作抗压性等方面,某种程度上要比毕业后直接走上就业岗位的大学生略胜一筹,更容易受到招聘者的青睐,也更能够在就业岗位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做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在体制运转、政策保障、资金扶持、场地支持、成果转化等各方面密切协调,通力合作,打造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需要政府部门、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凝心聚力,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更需要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学校深入挖潜,真抓实干,扎实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