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

www.jyb.cn 2018年03月15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当前,教学模式创新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深化教法改革与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全面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有助于形成优质思政类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挑战

  “翻转课堂”是一种有效的课程管理方式,其本质是一种将传统课堂与在线教学结合起来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赋予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使课堂教学更具问题导向性,体现了当代教育发展民主化与信息化的趋向。简言之,“翻转课堂”将传统课堂的“课堂教授+课后作业”转变为“课前视频学习+课堂讨论巩固”,实现知识传递至吸收内化至拓展提升的跃迁,强调学习的个性化和知识内化的交互性,通过改变教学程序、技术载体而拓展了学习时空,有助于深化师生交流互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内容。

  目前,“翻转课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技术领域对学习资源的研究,较少涉及具体实施中所产生的师生交互性关系建构、平台资源筛选共享、对思政课适用性等问题。“翻转课堂”及其相关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设计面临以下多重挑战。

  师生角色需要重新定位。高校思政课现行的教学模式仍偏重于教师绝对主导,学生学习主体性不够明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尚未彻底落实。一些思政课教师偏向于理论说教、照本宣科,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学生缺乏实践性和体验感,难以产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要改变这一状况,应以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精准发力,通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理念的三个翻转,即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翻转,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翻转,由“塑造型”育人向“成长型”育人翻转,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实现有效的教学互动,为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理念的创新提供指引。

  优质教学视频亟待开发。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应用微课,既符合教学资源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又满足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是教学模式变革中关键的动力因素,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突破口。精品微课程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基石,通过微课,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利用“碎片时间”在学习意愿最迫切时,通过交互平台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亦能在课后考前复习巩固,并借助网络平台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实时互动,将课堂研讨延展到课前与课后。这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适切性、及时性和可重复性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然而,如何制作学生喜闻乐见、内容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一直困扰着教师。录制系列微课不仅要付出大量时间成本,还需熟练掌握录屏软件等相关技术。因此,除了本校思政课课程组群策群力之外,学校应秉持开放协作共享的建设原则,利用慕课平台引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相关微课程,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库。

  缺乏具体实践支撑论证,应用研究有待深入。目前我国“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更多是对国外现有理论和案例的总结分析,本土化的实践案例较少,导致很多教师并不是很了解或愿意尝试运用这一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欠缺,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重建设轻应用的突出现象,以及“用旧瓶装新酒”和“用微课取代教师”的典型问题。对于如何研发微课程教育资源、如何规范学生微课程学习行为、如何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如何评估教学模式“翻转”实效等问题,仍有许多值得深入反思的空间。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设计与应用

  笔者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借助学校思政课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翻转课堂”与思政课的交互式研究。一方面,通过系统理论分析,着力探讨和构建行之有效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体系、资源共享机制和效果评估办法,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实证调研,研判和总结“翻转课堂”在思政课有效实施的具体措施,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需要规避和破解的问题,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完成特色化、混合式教学体系的构建。

  笔者将本研究分为五步进行:一是理论分析——综述研究背景及现状,对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从教育信息化、思政课时代性等角度,围绕“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可行性展开探讨。二是模式构建——依据理论分析结果,借鉴已有模式优点,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色和教学实际,构建“双主三模五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三是教学设计——基于上述模式,对“翻转课堂”的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策略、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等环节进行分析与设计。四是教育实验——在实验班根据上述设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最终依据实验结果验证模式的有效性,结合调查、访谈和实践体会,对模式做出修正,并提出模式应用的建议。五是反思总结——通过以上步骤,从理论到实践、从模式设计到模式应用,从多维度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总结反思,为“互联网+”时代下“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常态化应用提供参考。

  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探析。一是课前准备模式研究,包括知识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案例的择取等,此部分研究重点总结各门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特色,建设各门课程的特色微课: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建设“启发式特色微课”,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建设“研讨式特色微课”,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建设“区域实践特色微课”。比如,“你知道中山装是如何设计的吗”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教学“从百姓衣食住行体会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的系列内容之一。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笔者择取由他本人设计并倡导的“中山装”作为本节微课的主题,通过“为何要创制中山装”“中山装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它的象征意义何以体现”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有感性的认知,对其政治主张有具象的把握,从百姓衣食住行的体会过渡到对辛亥革命深远影响的思考,进而上升到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二是课中研讨模式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寓教于研,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以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微课“复兴丝绸之路,开启筑梦空间”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专题教学“中国提升国际地位的挑战与机遇”的系列内容之一,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学习,对“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和历史沿革有了初步认知。课堂教学则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导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是课后拓展模式研究,整合创新线上讨论与线下交流,针对有兴趣、有能力或课堂活动得分低的学生采取区域实践调研等手段来总结和升华课堂所学。“长征路上的无锡人”是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教育”的系列内容,学生通过微课观看和课堂学习,对长征精神有了较为深刻的感知。课下教师组织学生考察当地相关历史资源——秦邦宪故居,通过对“人物—地点—事件”的串联,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长征之于中国革命的里程碑意义,进而完善和拓展思政课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使生涩的、高度理论化的教材体系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侧重价值引领的教学内容转变。

  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评价体系的设计。该部分主要研究:一是评价的内容要则,使考核方式体现学生主体的原则,突出学生素质提升。如针对学生课程学习状况的指标有: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协作探究式活动中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等。二是评价的分数指标,针对各环节的内容进行量化,设置合适的评价分数,提高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进行高校学分制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课程设置、学籍管理、质量监控、考核评价等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学分制,便于学生跨专业、跨学校学习,方便学分的认定与转换。三是评价主体的构成,将师生互评和自评结合起来,着重考察学生课余自主学习和课堂师生互动效果,加快由管理者本位向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四是评价方式的变革,采用评价和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以评促进,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他们道德境界的提升。这是一种利于学生道德人格完善的精神激励机制,而不纯粹是对道德知识掌握程度以及道德思维发展程度的检测。

  构建“双主三模五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通过挖掘“翻转课堂”的特性及其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特殊价值,构建基于微课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双主三模五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向纵深发展提供理论成果、实证材料和经验借鉴。“双主”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听老师讲”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进一步提升课程学习水平。网络学习平台引入教学实践后,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我—他”的物化关系,而是“我—你”的平等交往对话的主体际关系。“三模”,即课前准备模式、课中研讨模式、课后拓展模式。在课前微课选择制作时,教师应结合重大纪念活动和历史事件,制作具有地域特色、顺应时代主题的微课资源,实现以微课为媒介的课堂教学同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在理解和参与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在课堂教学内容编排时,教师应坚持以问题为向导,将教材主要内容提炼成具有内在逻辑和层级关系的若干问题链,并通过小组辩论研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回答热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后知识巩固深化时,借助校园实践、区域调研、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五环”即教学准备、自主研讨、小组展示、诊断互评、点拨拓展。此部分研究采取学理研究和实证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交往行为等理论为支撑,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着力点,以微课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为抓手,系统研究包括思政课教师职业技能提升和教学理念转变、课程标准设计和优质资源共享、教学效果反思和学习情况量化评估等革新重点。然后通过实验班教师和学生的应用反馈,依据实验结果验证模式的有效性,结合调查、访谈和实践体会,修正教学模式,完善设计方案,并提出模式应用的建议。最后完成对特色化、混合式教学体系的优化构建,形成一套可供推广的教学模式。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该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有必要建立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建设和应用的工作激励体系和考核制度配套。一方面,在教师教学工作年终考核中增加相应要求和指标,在教学成果评奖中向该教学模式倾斜,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加强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发挥好思政课相关负责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学校为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设立一系列建设和应用微课的教改课题,激励广大教师用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同时加强对老师微课建设与应用的培训,把微课建设与应用与教师提升专业技能紧密结合,并通过微课程构建形成教师成长新途径,建立与微课建设与应用相联系的激励青年教师更快成长的考核要求,进而突破思政课教学发展的瓶颈,实现向新教学模式的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杜悦.寻找更高效益的“翻转”方式[N].中国教育报,2015-4-29.

  [2]胡铁生,黄明燕等.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3]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4]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

  [5]张健华,经理.构建高校思政课“四维”考试考核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7(3/4).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以微课为契机的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变革研究”(DIA150306);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C-b/2016/01/3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