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抓住关键 主动作为 全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www.jyb.cn 2015年10月1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抓住关键 主动作为 全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四川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各项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更加明确了教育综合改革中推进管办评分离的路线图。作为西部人口大省、科教资源大省,四川始终将教育综合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作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工程,抓住关键、奋力突破,全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厘清认识,夯实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思想基础

  李克强总理强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能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化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具有决定性意义。

  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四川省陆续出台推进依法治省的相关意见,为深入推进全省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省,必须紧密围绕教育规划纲要任务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政策、法制建设和综合改革工作,将教育管办评分离纳入法治化轨道。

  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路径。近年来,四川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方式不断转变,但仍然存在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权责关系不够清晰,政府管理教育还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和评价还不充分等问题,制约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科学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顺应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是深化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管办评分离改革必须先行,遵循“制度引领,统筹兼顾;服务需求,放管结合;分类指导,稳妥推进;问题导向,重点突破”原则,以构建起政事分开、权责明晰、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教育管办评制度体系,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抓住关键,探寻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实现路径

  “管办评分离”就是管办评的分立、分工、互动、协同,其目的是要重新构建政府、学校、评估机构及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此,四川省抓住关键节点,主动作为,戮力破冰,开展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做好总体设计,明确改革方向。出台《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2014-2020年)》,认真分析四川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形势任务,对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做好总体谋划。制发《关于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指导意见》,从5个部分17个方面对此项改革作出专门部署。制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明确以“七个进一步支持”和“三个坚持”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这些系统的谋划和精心的设计,既全面落实国家部署,又体现四川特色,成为推动四川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基本依据。

  落实简政放权,提供改革示范。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的突破口。四川教育厅主动作为,把自身简政放权改革作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先手棋”,形成改革的示范。厅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专设职能转变改革专项小组,负责统筹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各项工作;制发《四川省教育厅职能转变方案》,承接教育部下放的8项管理职责,取消15项职责和行政审批事项,下放6项职责和行政审批事项,委托直属事业单位或相关专业机构承接50项政府转移职能,精简规范54项评审项目至24项,撤销议事协调机构26个。调整优化厅机关22个内设处室职能职责,减少职责交叉,列出权力清单,切实适应和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推行放管结合,优化改革进程。放管结合,就是要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遵循教育规律,把该放的权坚决下放、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落实放管结合,我们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做好事中、事后监管。落实放管结合,我们以全面清理行政审批项目为抓手,细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查找权力运行环节的廉政风险,制定防控措施,确保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厅属8项行政审批事项,已取消3项,下放1项;行政处罚事项由71项优化整合为18项;行政确认事项由10项经取消后保留为4项;其他行政权力事项由10项调整保留为3项。对照四川省政府公告保留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做好四川省行政权力平台运行工作,目前87件在行权平台上运行事项均良好运行。

  加强法治建设,营造改革环境。法治是管办评分离的最根本保障。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加快教育法治建设,积极推进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教育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教育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教育法治保障体系,努力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同时制定出台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组织开展《四川省教育督导条例》、《四川省〈校车安全条例〉实施办法》等地方法规规章的调研起草工作;制定并实施《深入推进依法治教行动计划(2015-2020年)》,大力推进“法律进校园”;在教育系统开展党组会、办公会会前学法活动,提高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

  推动高校先行,突出改革重点。教育能否让人民满意,学校的办学质量是重要的检验标准。为确保教育改革取得真正的成效,四川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大力推进章程建设,学校章程是学校的“宪法”,是学校管理的总纲,是加强学校治理的核心。制发《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办法(试行)》,成立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以章程为统领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配套政策,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学校制度体系。在四川省109所普通高校中,去年完成章程核准的有12所,今年拟完成其余高校的章程核准。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为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出台指导意见,进一步扩大高校在考试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教职工队伍管理、经费资产管理使用、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自主权,着力引导高校建立更加完善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体制。全面落实中央部署,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实施规则,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必须由党委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加强引导,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教师工会等组织,落实学校各级组织机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健全与社会主动沟通联系机制,构建学校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制度平台。

  坚持政事分开原则,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

  推进管办评分离,核心是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关键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依法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基础是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健全客观、专业的评价及反馈机制。四川省在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全省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提质增效的同时,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要深入推进依法治教,形成科学化、法治化的教育治理体系。管办评分离是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从教育立法到依法执教,包含了加强教育系统法治教育的理念转变、依法治教的手段更新、法治思维的宣传运用等多个方面。积极立法立规才能形成有效约束,严格依法行政才能规范教育管理,只有通过法治手段不断推动管办评改革,才能确保形成科学化、法治化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因此,一方面要继续强化立法,推动教育法治不断深化;另一方面,要以章程为核心,推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现高校“一校一章程”,加强学校章程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章程真正成为学校的“宪章”。

  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管办评分离的关键是政府必须坚持政事分开的原则,把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交给专业服务机构,这需要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实行科学的职责分工,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简而言之,“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需要建立各项长效机制来保证改革的推进和运行。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理顺实施体系,出台指导意见,完善配套政策,营造改革氛围,通过系列手段来切实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这是管办评分离改革的现实需要,更是必由之路。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制定教育分级分类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教育管理权责,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推进权力清单管理制度,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行政职能。

  要完善多元评价,形成客观公正的教育评价体系。在管办评分离中,评价是反馈环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科学、公开、公正的评价,是增强教育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依据。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育评价制度,推进依法评价,是管办评分离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推动学校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增强教育督导实效,大力推进第三方评价,提高社会评价的专业化水平,建立评价机构监管机制,切实保证教育评价质量,发挥教育评价结果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促成改革任务科学有序落实。为此,必须以培育第三方机构和市场为着力点,加快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快健全教育督导评估监测制度步伐,推进高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建设,完善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开展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评估,扩大社会参与教育评价的领域。(责任编辑: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